通過幾年的征戰,利用自身的價格優勢和產品質量保證,本土彩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地取得了優勢地位,在市場占有率上將外資品牌拋在了身后。為了挽回頹勢,近來外資彩電紛紛放下身段,主動發起兇猛的價格戰,以致在國內彩電市場上出現了罕見的價格倒掛現象。
一向價格高企的外資彩電為何能一反常態低價出擊?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這都是沾了代工的光。
新七天電器網市場總監張明告訴記者:“現在外資品牌與本土品牌彩電的價格倍率已處于1.1倍的水平,這使本土彩電品牌的價格優勢幾乎喪失殆盡。今年十一期間,本土彩電品牌在一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明顯下滑。”張明認為,外資彩電之所以能大幅降價,主要是調整了策略,加大了外包比重的結果。“他們采取代工方式生產的目的不言而喻——通過代工獲得成本優勢,通過價格戰奪回在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索尼今年調整了其液晶電視市場策略,加大了產品外包比例。而明年,索尼液晶電視代工比例將由今年的50%提升至70%-80%,并擴大至高端產品線。如索尼高端液晶電視無邊框超薄機型委托富士康代工,新品GOOGLETV則外包給臺灣緯創。索尼曾表示,2010年度(至明年3月底止)液晶電視出貨量目標為2500萬臺,也就是說,索尼今年至少有1250萬臺液晶電視為代工產品。
東芝本年度的液晶電視外包量也達到了1000萬臺。東芝與康佳簽署了70萬臺液晶電視OEM訂單。
此外,三菱、JVC等廠商也都增大了委托臺灣廠商的代工比例。
外資彩電出于降價而引發的代工浪潮,將使中外彩電的博弈產生新的變局。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指出,從2006年開始,以三星、索尼、索尼等為代表的外資品牌就開始打起了本土品牌擅長的價格戰,并集中在黃金周等大型促銷期內“瞬間降價”,反攻得手,市場份額持續上揚。
2008年底暴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外資彩電品牌失去了上游屏資源控制的優勢,從2008年11月起,外資品牌在銷售額上開始敵不過本土品牌。中怡康市場監測數據顯示,外資和本土平板電視的銷售比例已由2008年11月前的6:4變成今年上半年的3:7。
如今,外資品牌再度拾起價格戰,將對彩電市場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不過,如今消費者已經日趨成熟,盲目“媚外”的消費心理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本土彩電在質量和技術上都同外資彩電相近,甚至在很多方面還超過了外資品牌,但在售后服務方面卻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外資品牌憑借代工掀起的降價潮,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但要想重拾昔日的輝煌,也將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