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彩電持續價格優勢一直被視為是國產品牌的“攔路虎”,信息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市場終端,國產與外資彩電中低端型號價格相差無幾。而從今年4月開始至今,外資品牌一路延續“價格戰”,更成功搶占國產品牌不少市場份額。
“丟利潤,搶份額”外資品牌何以有如此深厚的底氣?有消息人士直言:“外資彩電之所以能大幅降價,主要是加大了產品的外包代工(即OEM)比重”。
外資彩電甩手玩代工
被國產品牌給予厚望的三季度,又被外資品牌的低價策略給“攪黃”了。
國內家電調查機構奧維咨詢數據顯示,剔除品牌結構、尺寸結構和產品定位等影響因素,三季度機型價格降幅達9%,前三季度累計降幅達16%。外資品牌在向國產品牌靠攏的過程中,價格降幅就已經達到20%~30%。
如此大幅度的降價背后必然有某種“底氣”在支撐,業內人士向信息時報記者表示,日系各大LCD電視廠商像索尼,東芝等公司如出一轍的通過將生產訂單外包出去來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外資彩電之所以能大幅降價,主要是調整了策略,加大了產品外包比重的結果”。
據DisplaySearch的報告顯示,彩電品牌廠家飛利浦和東芝的OEM比例已越過50%,索尼也已接近50%。
根據臺灣電子時報的調查,Sony在2011年,將有超過80%以上的液晶電視會交由代工企業生產。其中更有近一半以上的代工落入富士康子公司群創的手中,數量可能高達1800萬臺。另一個Sony的重要合作伙伴緯創,將會成為Sony Google TV的主要代工廠商。這也意味著索尼的代工產品還將擴大至高端產品線。
此外,東芝也加大了本年度的液晶電視外包量到1000萬臺,其中面向中東和南美市場的70萬臺電視將外包給康佳。據了解,目前僅在2009年東芝的外包業務的出貨量已經占到了公司總出貨量的30%,而在今年預計這家公司總計出貨量將達到1500萬臺,這就意味著其出貨量中的50%都將出自代工企業,而明年這一數據將上升為70%。
自損品牌美譽度?
家電業人士、惠浦電子總經理劉丹向記者表示,外資平板電視擴大代工占比以降低成本,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無可厚非。但是,“代工會傷害到品牌的忠誠度和美譽度”。
對于這種說法,家電業人士劉步塵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加大代工比例與日資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布局有主要關系,由于制造業利潤低廉,沒有上游面板廠的日系彩電正逐步將制造業向人力成本較低的地方轉移,而在本土搞技術開發!凹词雇獍仓皇侵械投水a品,真正有技術含量的產品還是自己生產!
相關報道
洋彩電“冷對”下鄉招標
新一輪家電下鄉產品招標月初正式啟動,有關部門對包括彩電、電冰箱、冷柜、洗衣機、手機、電磁灶、微波爐、空調、計算機、太陽能熱水器、燃氣熱水器、儲水式電熱水器等12類家電下鄉產品進行招標。
信息時報記者了解到,由于本次企業參與競標的產品型號由原來的50個提升到80個,本次參與競標的產品型號數量也因此遠遠大于往屆。有意思的是,彩電作為“下鄉大戶”,與國產品牌踴躍競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洋品牌表現得似乎很冷淡。
另據了解,本次電視招標會上共有國內外33家電視品牌參與競標,絕大多數都是國產品牌,其中,海信、康佳、創維、TCL、長虹等國產主流品牌均提供了80款競標型號,全部型號總和約1300款。然而,以往對家電下鄉表現熱烈的松下、索尼,卻均未參加本次電視競標,而LG只提供了2款競標產品,三星也才提供了5款產品。某洋品牌有關負責人對此回應說,因為沒有推出適合農村市場的家電下鄉產品,所以就沒有參與家電下鄉投標。
有業內觀察人士分析說,在鄉鎮市場,與國產品牌相比,洋品牌不具備銷售網絡和售后等方面的優勢,與其為不成規模的農村市場花費大力氣,不如集中精力資源搶占一、二級市場份額。
相關數據
前三季度彩電內銷增兩成
根據國內家電調查機構奧維咨詢AV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彩電市場整體規模高開之后持續低走,平板電視需求表現平穩,前三季度累計完成了全年預期4009萬臺總銷量的71%。
數據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彩電累計銷售達2849萬臺,同比去年增長19%,其中液晶電視累計零售2326萬臺,同比增長50%,等離子電視累計零售140萬臺,同比增長14%,CRT電視累計零售383萬臺,同比下降47%。
奧維咨詢的產業專家預測,今年第四季度我國彩電市場仍然保持樂觀,隨著更多品牌介入3D電視的市場競爭,3D市場將迅猛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