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大屏幕液晶電視價格的持續走低,大屏幕平板開始走進普通百姓的家庭。液晶產業在全球顯示產業中的霸主地位也日益鞏固。但是,目前占據彩電銷售數量大部分比例的產品依然是傳統的CRT技術電視。平板電視,特別是液晶電視產品的市場拓展空間依然非常巨大。這直接導致了眾多的液晶產業廠商紛紛加大在產能建設上的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08年將有三星、夏普、松下、奇美、友達等眾多家液晶面板供應商加大液晶領域的投資,用于擴大面板產能。據美國數據調研公司DisplaySearch分析指出,2008年液晶面板制造裝置的銷售額將比07年增長58%,達130億美元。其規模迫近2004年的歷史最好紀錄——約133億美元。
投影時代認為,液晶面板領域大規模的產能擴充已經迎來第二個高潮,也將是液晶面板特別是大尺寸產品產能擴充的最高峰。這說明液晶顯示產業已經由技術主導性產業,向規模成本主導性產業轉變,廠商的大規模擴產行為將在2010年前后是液晶產業進入“市場飽和”的拐點年。這期間,液晶產品制品的價格依然有望保持一定的價格下滑速度,特別是大尺寸產品價格將進一步與普通尺寸產品看齊。
目前,奇美、友達等臺灣地區液晶面板從業企業也在制定自己的擴產計劃。據悉二者都有進一步投資八代液晶面板線,以及更高一級產品線的計劃,同時而這也在改進目前已有生產線的效率,以提高自己的規模優勢。此外,夏普的十代線、松下的八代線,三星的第二條八代線,以及已有八代線、七代線的擴產等投資計劃也在穩步的運行。
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周期一般為2年。經過08、09年的投資高潮后,10年前后將迎來液晶面板產能的總爆發。屆時,液晶面板的規模優勢將成為競爭的焦點。
04年前后的“建廠高峰”導致的06年液晶面板廠家產能集中爆發,直接造成了06年到07年液晶制品的價格下滑和廠家利潤率降低。廠家產品利潤的降低是07年諸多面板巨頭紛紛采取限產措施的根本原因。
雖然在07年下半年,液晶面板廠家的產能過剩狀況由于市場的增長和限制產能措施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08年前半年全球液晶面板市場境況再次出現利潤危機,甚至部分尺寸線產品形成了一定的積壓現象。分析認為,液晶產業,特別是彩電用面板產業紛紛對08年奧運會的召開報以強烈的市場信心,過大的市場預期導致了市場產能的過剩。
但是與07年廠家普遍采用限產措施不同,08年面對液晶面板的短暫過剩,廠家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臺灣地區企業依然以限產作為保障最佳產品利潤率的手段。但是三星、LGD等卻強調開足產能來爭取更大的市場。
數據顯示,繼液晶顯示器面板價格在7月重挫12%至13%之后,筆記型計算機(NB)面板價格將在8月后補跌,下跌幅度約在7%,部分二線液晶面板廠家將出現虧損。臺灣地區 重量級液晶企業奇美電子總經理何昭陽表示,08年第三季度,液晶顯示器面板出貨單價將大跌15%至20%,液晶電視面板下跌5%至10%,為此奇美在7-9月的平均減產幅度將達到15%。
但是相反的,韓國三星電子和LGD不但沒有做出減產的決定,反而逆向加碼擴大投資,加大產能。分析認為,韓國從業者的五條第五代、六代面板線的設備折舊已經接近完成,這令韓國從業者在中小尺寸面板上優勢明顯,他們能夠依靠成本優勢在低價格期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統計數據表明,在2010年前后面板巨頭產能將迎來高于06年總體狀況的更大規模的爆發。屆時,能夠利用規模和先行投資優勢獲得成本上的競爭力將成為廠家的制勝法寶。其中,誰能首先達產則誰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率先達產的新世代線不僅在切割成本上更具有,同時在產品結構上也將更多的出貨附加利潤高的大尺寸產品。而缺乏或者缺少競爭者的市場環境也能使率先達產的企業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在今年的供求平衡維系中,韓系企業和臺系企業不同的策略已經能很好的說明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