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后,由外資液晶電視廠商主導的價格戰愈發迅猛,目前,外資品牌低端產品的售價已與國產相差無幾。手機和數碼產品行業國產廠商,面對外資低端產品的大幅降價均無所適從,市場份額急速下滑。
伴隨價格戰主導權的遷移,液晶電視市場的中外資競爭格局發生了逆轉。2005年10月以前,國產廠商較外資廠商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市場份額穩步提高。2004年下半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海信、廈華異軍突起,帶領國產廠商憑借低于外資20%~30%以上的售價,一舉超越了外資廠商。
但2005年10月以后,外資每逢節慶就大幅降價,逐步掌控了價格戰的主動權,扭轉了頹勢。從2007年1月起,外資廠商奪回了在一二級市場的液晶電視銷售額占比優勢。2007年10月和12月,外資在一二級市場的液晶電視銷量占比也超過了中資。進入2008年后,外資廠商價格戰進一步升級,國產廠商集體進入“寒冬期”。2008年元旦,外資平板電視價格的平均降幅達30%~35%,創歷史最高水平;進而春節時又再次下調了5%~10%。目前57%的外資產品與同檔次的國產產品價格相差不過百元,16%的外資產品系列甚至比國產產品的價格更低。
曾創造CRT時代輝煌的國產彩電廠商,這次能否成功“亮劍”,力挽狂瀾呢?
一字之差,千里之遙
由于成本下降空間已接近極限,國產液晶電視廠商無力繼續降價,被迫轉變思路,以“價值戰”進行應對。2004~2005年的輪番降價,已使國產液晶電視廠商的價格低至其所能承受的極限。外資早期降價幅度較小,而且面板占液晶電視成本的50%~60%,自身擁有面板生產線或具有大規模采購能力的外資廠商在成本控制方面優于國產廠商。
2007年初至2008年液晶面板進入短缺期,國產品牌的液晶電視存貨量也不足以支撐其開打價格戰。2007年底,在不跟進外資價格戰的情況下,海信、創維等國產品牌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主流型號缺貨現象。
從價格戰到價值戰,看起來只是一字之差,但實際上卻是千里之遙。價值戰的精髓,就是基于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不斷推出創新的產品和增值的服務。國產彩電廠商將思維從以前的打擊競爭對手轉向應對消費者需求,力圖通過加快技術應用和設計創新、提升售后服務等舉措來增強產品的溢價能力。
首先是技術上的突破。國產液晶電視在應用技術領域的突破,可追溯到創維的可錄電視、海爾的流媒體電視,2007年又出現了TCL的自然光技術及康佳的“雙120HZ+FHD”技術。自2007年4月起,長虹、海信、康佳、創維、廈華等主要國產彩電廠商均承諾對平板電視的主要部件保修三年,大大超越了外資品牌一年的保修標準。
一些國產彩電廠商還進軍上游模組或積極調整管理架構,以壓縮生產或運營成本。繼海信2007年9月投建液晶模組生產線后,TCL與三星、創維與LG Display合建液晶模組的項目也于2008年3月和2008年4月相繼浮出水面?导呀陙磉M行了多次組織結構調整,如2005年10月,將多媒體事業部分拆成為4個事業部,借此加強平板、數字網絡等新興業務,提高對市場的反應能力。
其次是重視與賣場的合作。在2007年底慘遭深圳順電和沃爾瑪的相繼封殺后,國產彩電品牌愈發重視與國美等家電連鎖賣場的合作,積極配合其開展促銷推廣活動。2008年春節后,國產品牌在國美、蘇寧等投入的資源明顯提升,降價表現更顯著,家電連鎖也開始通過調整上架位置、增加展銷攤位來改善國產品牌的銷售情況。國產彩電廠商還通過媒體宣傳和輿論引導,來增強自身信心,同時影響消費者。
2007年下半年以來,國產彩電廠商在各種論壇、會議上紛紛放出改打價值戰的信號。近來一連串有關外資平板“臺灣屏”、“歧視性銷售”、“質量、服務問題頻頻曝光”的新聞見諸報端,甚至出現了“2008年外資平板將由盛轉衰”等論調。
最后,為構建有利于開展價值戰的競爭環境,國產廠商在爭取最大化外界支持方面也動作頻頻。在國產彩電廠商等呼吁下,政府于2007年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已初見成效。國家發改委宣布在2008年將繼續組織實施新型平板顯示器產業化專項,并重點支持彩電整機企業向上游產業鏈延伸。
發改委還宣稱,醞釀了有關政策,對率先提供技術的外資液晶面板廠商提供優惠,從近來TCL與三星、創維與LG Display的合作可以看出,其優惠力度應該不小。財政部與商務部也聯合啟動了旨在擴大農村消費的“家電下鄉”工程,產品首推彩電、冰箱和手機,國產彩電廠商得以借助CRT彩電的銷量增長來提升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