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一直相差甚大,原因在于等離子顯示器的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少數國外企業手中,國內廠家的生產成本極高。
如今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技術,可生產出成本低廉、高清顯示的等離子彩電。近日,好消息傳來,這一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蔭罩式等離子彩電,已進入生產調試階段,北京奧運會召開期間,有望全面上市。“為了這一天,我和我的團隊奮戰了整整10年。”王保平說。
10年前,從香港科技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歸來的王保平,出任東南大學顯示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他帶領一班“海歸”,組建起一支年輕的創新團隊。
當時,傳統的顯像管技術(CRT)已非常成熟,等離子顯示屏(PDP)產業則剛剛進入發展階段,核心技術完全依賴日、韓等國。
“研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等離子顯示屏,讓中國制造的等離子顯示器走進千家萬戶。”帶著這個信念,王保平和他的團隊開始了為等離子彩電安上“中國芯”的漫漫征程。
立項之初,困難重重,王保平不斷鼓勵和支持團隊成員從技術源頭努力創新。團隊成員的一個“奇談怪論”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利用目前生產CRT技術中成熟的蔭罩結構代替PDP技術中傳統的障蔽結構,制造出來的顯示器發光壽命更長、亮度更亮,而成本低廉。
以這個“奇談怪論”為支撐,王保平和他的團隊確定以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SMPDP)為科研方向。這項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改變了我國在該領域不掌握核心技術的被動局面。
實現產業化,蔭罩式等離子彩電低價走近百姓
“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的概念一提出,立刻遭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致懷疑。面對質疑,王保平和他的團隊在短時間內拿出了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的雛形,很快又研制出14英寸全彩色等離子顯示器、第一臺34英寸全彩色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第一臺25英寸全彩色高分辨率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并向42英寸和50英寸高清晰度顯示器進軍……
多年研發過程中,蔭罩式等離子體課題研究在技術上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申請專利67項,授權19項,其中有一項是美國專利。原先持懷疑態度的國內外專家終于承認:“蔭罩式等離子體顯示器”是當今世界顯示技術領域最先進的技術之一。
2006年,東南大學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南京高新技術經濟開發總公司、熊貓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南京電子網板有限公司組建了合資公司———南京華顯高科有限公司。同時,大屏幕彩色高清晰度蔭罩式等離子電視生產線開始建設,這標志著我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低價的蔭罩式等離子顯示技術進入產業化實施階段。
據悉,采用超大蔭罩式等離子技術生產的42英寸樣機已進入最后調試階段,由于其成本相對低廉,上市后的價格將遠低于目前彩電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而其屏幕的分辨率則將達到1366×768。未來3年內,南京將形成年產150萬臺以上蔭罩式等離子電視的生產能力。
王保平表示,未來平板顯示屏的趨勢,無非是超薄、可彎曲、三維立體等。目前,他和他的團隊正針對這些高端技術進行研發,特別是正在進行的“場發式顯示器”項目,將擁有強于傳統液晶顯示器的多種特性;還有三維、柔性顯示器等,將采用除玻璃以外的其他材質,制造出性能更優、價格更低的新型顯示器。
“這些新型顯示技術,是全世界顯示技術科研領域都在研究的方向,中國要在競爭中高人一籌,必須不斷創新。”王保平說。
感言
創新,難在“兩頭”。在科研過程中想出比他人高明的方案,非常難;把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轉化,并且實現產業化,更難。我們的科研人員不能僅僅埋頭想方案,還要想方設法與企業加強合作,讓技術走向市場,為更多老百姓造福。———王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