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上游信心不足下游倍受制約
等離子上游廠商的信心不足,不僅僅是三星等其它企業的事情,即便是松下也是身處其中。松下最近完成了和日立聯合建立八代線的戰略調整。該項目投資超過30億美元,超過松下等離子第五工廠投資額不少。在業界看來,這可能意味著松下目前正在建立的第五條等離子面板線可能成為全球等離子產業最后的一項大規模擴產計劃。
這種對等離子前景的信心不足和液晶產業的信心百倍形成鮮明對比。目前,液晶屏幕在建的生產線包括夏普的10代線、友達的8代線以及奇美的8.5代線,此外松下和三星即將建設各自的8代線,友達也把10代線列入規劃。這些投資計劃的投入金額將接近180億美元,遠遠超過等離子產業的總體投資計劃。
上游廠商的一熱一冷自然影響下游終端企業的戰略決策。以松下為核心的等離子產業面臨著面板資源少、面板廠商自身消耗高的特點,同時市場有對液晶電視更加認可,這必然影響到不具有面板資源的中端廠商的選擇。為了擁有更多的原料議價權、減少受到某一個企業的制約,終端廠商必然更喜歡液晶產品。
同時,液晶面板資源豐富,未來的持續供應能力強大;部分面板企業專職上游生產,與終端企業不具有同業競爭,這必然使得終端企業在液晶產品上具有靈活的采購選擇,增加終端企業的市場參與能力和供給性風險抵抗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等離子屏廠商進一步表現出來的信心不足自然會在終端廠商中產生傳染。使得本來就在零售市場勢單力孤的等離子產品更加顯得“無幫無助”。一種顯然的評論是,既然貫通產業鏈、擁有極大競爭優勢的等離子屏企業都對等離子信心不足,那么“我們”這些不擁有任何上游資源的底層企業更沒有必要替別人背上等離子產業發展的風險。
終端企業選擇液晶方向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如果錯了,大家都有損失;每個人都傷筋動骨,那么大伙就已然處于同一起跑線,而不會掉隊。反之,選擇等離子則可能“不成功便成仁”!
事實上,終端企業的這種戰略決策不僅僅是猜測或者分析,過去的兩年里面已經成為事實。例如,06年不具有面板資源的索尼和東芝率先放棄等離子產品,專攻液晶電視領域,并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包括康佳、創維、TCL等諸多國內企業也紛紛倒戈液晶正營,而此前他們均大量研發過等離子彩電產品。而哪怕是海信、廈華這樣堅守等離子陣營的企業,其主打產品也換成了液晶電視,對等離子產品“說的明顯比做的多”。
伴隨著最近松下和日立高調做出選擇八代液晶面板作為平板產業新的競爭性戰略投資方向,等離子陣營似乎“倒戈殆盡”。如果對比一下,此前松下對液晶的仇視,其前后行徑可謂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