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EO決策》研究中心
來源:《CEO決策》
等離子項目的動工,意味著長虹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目前看來,等離子的市場前景并沒有趙勇當初想象的樂觀。長虹等離子戰略的成敗與否,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等離子陣營擁有核心地位的松下的技術開放速度。
4月28日,長虹等離子生產線的破土動工,使得媒體將“豪賭”的帽子又蓋在了長虹頭上。業界的疑問是,長虹巨資投入“日趨邊緣化”的等離子,勝算幾何?而就在7月31日,夏普宣布將投建第10代液晶屏生產線,長虹等離子還有多少底氣呢?
《CEO決策》力圖追溯并解讀長虹三年以來的等離子戰略路徑。
【決策事件】
2004年7月,長虹換帥,趙勇履新,確立了向上游進軍的產業規劃,此后長虹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復興”計劃。
2004年12月底,長虹向外界公布《平板戰略白皮書》,宣布全面進軍平板領域,爭取在兩年內成為世界三大平板電視提供商之一。
【產業背景】
2004年之前,長虹剛剛經歷37億元的巨虧,綿陽市經濟增速也因此由僅次于成都滑落到四川省最末,倪潤峰(倪潤峰新聞)被迫下臺,新帥趙勇無疑肩負了綿陽市政府的厚望。當時,趙勇面對的是產業狀況是,CRT(顯像管)彩電產業不可逆轉將走向衰退,平板電視將取而代之。
【決策目的】
平板電視產業的上游核心部件——顯示屏——的生產技術,主要控制在日韓廠商手中,長虹向上游進軍意在打破日韓的產業鏈壟斷。
【決策解讀】
以長虹的國企背景及在綿陽的重要經濟地位,注定政府在其中要扮演重要角色。在平板電視成為產業趨勢的情況下,國內經過幾十年建立的CRT產業優勢將失去作用。國內整個行業將處于平板電視上游產業關鍵配套的缺失狀態,而長虹恰好希望借此扭轉頹勢,重獲產業話語權。
【決策事件】
2005年4月,趙勇在一次董事會上首次提出生產等離子屏的想法,遭到其他董事的一致反對。但是趙勇力排眾議,自2005年下半年開始,秘密與日本先鋒公司商談合作,由于后者要價過高,談判破裂。
2005年12月,長虹轉而與同樣有意建設等離子屏生產線的彩虹集團展開談判。2006年4月,趙勇在四川省“工業強省會議”上正式宣布確定投資方向為等離子屏。
【產業背景】
等離子和液晶是平板電視的兩種主要形式,但是由于技術原理及成本的差異,等離子優勢在大屏幕,液晶優勢在小屏幕,因而二者之間有條天然“防火墻”:42英寸以上等離子占據絕對份額,42英寸以下液晶占據絕對份額。但是在國內市場,液晶顯示器的市場增長速度遠大于等離子,液晶與等離子市場份額為7:3,業界也偏向于液晶的前景。
從投資成本看,等離子屏的投資成本是液晶屏的1/5左右,因而等離子的投資額大大小于液晶;而且,全球僅有五家供應商的等離子屏的競爭狀況遠不及液晶屏激烈,等離子屏供應商依然有可觀利潤率;再者,相對于液晶屏9684項全球專利來說,等離子屏一共只有1568項全球專利,等離子的專利壁壘大大低于液晶。
由于液晶屏市場的激烈競爭,生產商開始加大投入提升技術擴充產能,2005年中,三星電子7代液晶屏生產線投產,開始批量供應42英寸液晶屏。
【決策目的】
長虹選擇投資等離子生產線,顯然是希望以較小的投資,進入專利壁壘低、競爭尚未充分的大尺寸顯示屏供應行列,以獲取高利潤率。
【決策解讀】
長虹選擇投資額與專利壁壘相對低的等離子,主攻大屏幕市場,具有相對低風險。但是市場變化異常迅速,三星42寸液晶屏的量產,將液晶與等離子細分市場的“防火墻”破除了,液晶一旦加入到大尺寸屏幕市場競爭中來,勢必要沖擊等離子在大屏幕市場的地位及利潤率。
【決策事件】
2006年6月,長虹集團與彩虹集團共同投資18億元,成立等離子項目的實體運營公司——世紀雙虹,長虹集團持股80%,彩虹集團持股20%。
2006年12月,世紀雙虹以1億美元收購荷蘭Sterope公司的75%股權。后者全資持有韓國企業等離子屏生產商Orion公司。
【產業背景】
彩虹集團是CRT彩電時代的國內CRT巨頭,在CRT產業衰退時,彩虹集團同樣面臨戰略轉型,而且彩虹集團之前對等離子的研發也有相當投入,并且擁有135項專利。Orion公司是韓國較早進入等離子領域的企業,擁有365項等離子專利,其中有12項屬于基礎核心專利。
從市場背景來看,DisplaySearch的數據顯示,2006年第四季度40—44英寸液晶電視機在全球的銷量首次超過相同尺寸的等離子電視,液晶對等離子的大屏幕市場開始呈現“緊逼”態勢。
【決策目的】
長虹聯合彩虹收購韓國Orion公司,顯然是為了整合這兩家公司的研發力量獲取核心技術,同時彩虹與Orion公司的專利總數超過500項,大約占據了全球有效專利數的1/3,長虹期望通過專利交叉授權的方式繞過國際專利壁壘。
【決策解讀】
長虹這兩次資源整合效果差強人意,彩虹集團只投入了在北京的等離子試驗線和100多名研發人員,資金則只有1.2億元,其對等離子的重視程度已大不如前。至于韓國的Orion公司,在等離子領域并無多少分量,它在全球等離子屏市場份額中,甚至連3%都不到。
長虹等離子線還未動工,市場又傳來不利消息,在42英寸平板電視市場,液晶擊敗了等離子。基于此,長虹勢必要調整預期,降低未來在等離子大屏幕市場的利潤率與利潤額期望值。
【決策事件】
2007年4月24日,四川長虹發布公告,定向增發募集不少于25億元資金,主要用于收購世紀雙虹持有的荷蘭Sterope公司的75%股權和其他項目。
2007年4月28日,長虹集團的等離子項目正式開工,首期投資60億元。該項目采用目前國際上最高代的8面取技術,首期產能規劃為216萬片/年,在規模上僅次于松下、LG和三星SDI。
2007年6月,長虹獲得由松下提供的符合國家高清標準的42英寸等離子和整機模塊,及相關技術支持。26日,長虹發布了從32英寸到103英寸6個尺寸的全高清等離子電視。
【產業背景】
在全球平板顯示屏產業中,液晶陣營對等離子陣營已經形成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液晶的市場增長率遠遠高于等離子,而且液晶在獨霸了小屏幕市場之后,不斷蠶食著等離子的大屏幕市場份額。在液晶陣營的攻擊性擴張下,等離子陣營開始謀求結盟,以保持自身市場份額。
2007年7月31日,液晶巨頭日本夏普宣布投入3800億日元(人民幣244億元),于11月動工興建第10代線液晶面板工廠,可量產50/60英寸液晶顯示器面板。
【決策目的】
通過銀行及自有資金依然未能解決巨額的資金缺口,長虹旗下上市公司便成了很好的融資平臺。面對著液晶陣營的強勢進攻,已經上馬等離子的長虹,為了增加未來的戰略勝算,必然想謀求與全球最大的等離子巨頭松下的結盟。
【決策解讀】
等離子項目的動工,意味著長虹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目前看來,等離子的市場前景并沒有趙勇當初想象的樂觀。42英寸平板市場,等離子市場占有率已經敗給了液晶,等長虹的等離子屏量產時,用不了多久夏普的液晶10代線也將量產,很有可能50/60大屏幕市場又將遭到液晶的蠶食。
如果等離子技術沒有持續更新,將很難避免液晶的蠶食。屆時,等離子的市場占有率,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松下的技術開放速度。可以說,長虹等離子戰略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將系于等離子陣營擁有核心技術的松下。
雖說結局難料,但《CEO決策》的研究人員認為,長虹投資中國第一條等離子屏生產線,可以說是一種思難行難式的產業改革,這也是中國平板彩電產業尋求新突破不得不參與的一項工作,對于調整中國平板電視產業乃至信息電子產業結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