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時間我們大概知道了,但是由于目前行業缺少衡量像素響應時間的標準規格,所以目前液晶顯示行業的響應時間存在兩種標準:黑白時間和灰階時間,兩種標準之間對于響應時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
首先,所謂黑白響應時間是液晶電視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行業內將黑白響應時間分為兩個部分:上升時間(Rise time)和下降時間(Fall time),而表示時以兩者之和為準,響應時間的單位是ms(毫秒)。通俗地講就是一個像素從白變到黑稱為上升時間,從黑變到白成為下降時間,由于黑-白和白-黑的時間是不同的,因此響應時間實際上指的是黑-白-黑全程響應時間。響應時間越短則使用者在看動態畫面時越不會有尾影拖曳的感覺。而如果響應時間很長的,物體運動得越快,圖像的拖尾現象就越明顯,比如快速踢出去的足球,觀眾可看到在足球飛過去的后邊,留下一個長長的白色尾巴,稱為白色拖尾;而黑色快速運動的物體后邊,則留下黑色的尾巴,稱為黑色拖尾。
響應時間為何會對顯示效果有重要影響?大家知道,人眼存在“視覺殘留”的現象,也就是高速運動的畫面在人腦中會形成短暫的印象。動畫片、電影等一直到現在最新的游戲正是應用了視覺殘留的原理,讓一系列漸變的圖像在人眼前快速連續顯示,便形成動態的影像。人能夠接受的畫面顯示速度一般為每秒24張,這也是電影每秒24幀播放速度的由來,如果顯示速度低于這一標準,人就會明顯感到畫面的停頓和不適。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換算:30毫秒=1/0.030=每秒鐘顯示33幀畫面;25毫秒=每秒鐘顯示40幀畫面;16毫秒=每秒鐘顯示63幀畫面;12毫秒=每秒鐘顯示83幀畫面,而8毫秒=每秒鐘顯示125幀畫面。所以很容易理解,響應時間自然是越短越好。目前,市面上8毫秒的液晶電視完全可以滿足DVD播放以及電視的需要,已經能夠為我們帶來清晰、流暢的視覺享受。
至于灰階時間,那是這樣的,在真實的應用環境下,純黑與純白的畫面并不多見,液晶電視在大部分時間所要顯示的畫面都是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畫面,而彩色畫面是由RGB三原色組合而成的,我們看到液晶屏幕上的每一個點,即一個像素,就是由紅、綠、藍(RGB)三個子像素組成的,要實現畫面色彩的變化,就必須對RGB三個子像素分別做出不同的明暗度的控制,以“調配”出不同的色彩,這樣的變化過程就被稱為“灰階”。以8 bit的面板為例,它能表現出256個亮度層次(2的8次方),我們就稱之為256灰階,中間明暗度的層次越多,所能夠呈現的畫面效果也就越細膩。正因為我們日常實際用到更多的不是黑白變化,而是不同灰度的變化,黑白只是灰度的一個特殊值而已,所以灰階響應時間能夠全方位的體現LCD在多色彩切換中的真實性能,利用在技術上的優勢,灰階液晶產品對拖影的控制更到位,將人眼所能見到的屏幕拖影現象減到最少狀況,保證了運動畫面的清晰與穩定。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灰階之間的變換速度并不相等,因此,灰階響應時間只是一個統計上的平均值,并非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