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投影和激光投影的競爭,正在從亮度為王,向成本為王轉變!”行業專家指出,未來三年國內投影市場的最大競爭焦點就在這里!
市場互相進入之后,成本為王
5000元能購買什么投影機呢?答案不僅是傳統的2000+亮度的LED智能投影機,也包括目前4997元的米家激光投影機、或者是5900元的峰米 R1 超短焦激光投影!
2020年開始,激光光源投影,無論是中長焦產品,還是超短焦產品,都開始進入傳統“LED智能投影價位空間”。同時,2021年,堅果、慧示、優派等品牌也推出了采用超短焦鏡頭的LED智能投影。
激光主要集中在萬元級別以上的超短焦激光電視或者投影影院市場;LED光源則集中在5000元以下價位的智能投影市場——這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已經在迅速打破!”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激光光源和LED光源的競爭,必然是“不在區分產品形態和價格線的競爭”。萬元級別的高端高亮LED智能投影與三四千元內的激光智能投影共舞,超短焦鏡頭更是會在二者上同等普及……兩大光源已經在形成“市場混戰”!
那么,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種“混戰”之下,會如何選擇呢?最簡單的邏輯就是,同等配置和性能,去選擇價格更便宜的產品。
對此視美樂指出,激光光源在智能投影市場理應具有同等亮度下的價格優勢:因為激光更擅長高亮,而現在智能投影的升級方向之一就是亮度越來越高。即2000流明以上激光投影機的成本,未來可能具有比較優勢。
海信于芝濤更是指出,預計到2024年,激光電視的系統集成化將進一步提升,客廳場景下的主機體積將減小到目前的一半,成本降幅將超過40%。如果以4997元的米家激光投影機為例,也就意味著2400流明的激光智能投影價格可以下降到3000元;同時,對于目前最低價格的激光電視而言,則意味著主機價格可能下降到5000元上下……
成本力!激光征服未來的信心
目前,國內投影市場,激光投影的年度銷量是四十多萬臺,而LED投影機的銷量則在2020年已經高達360萬臺。兩者差距不可為不大。導致這種差距的重大原因,就在于“成本力不同、市場細分空間不同”。
即,激光投影的銷量6成以上來自于激光電視——一種配合超短焦鏡頭和抗光幕使用的場景解決方案。這類產品的銷售均價在15000元左右。遠高于LED智能投影2300元的銷售均價。
激光投影的規模市場,第二大的一塊是教育市場。教育市場普遍采用短焦鏡頭+電子白板的方式進行解決方案銷售,單位方案均價也會達到萬元,甚至更高。同時,激光投影的數萬臺工程投影機銷量,更是以高價格產品為主。傳統激光投影機的銷售中,真正價格較低的,均價跌破萬元的細分市場只有商務投影機,均價7000元左右,年度銷量數萬臺。
所以,可以看到“激光投影銷量遠小于LED投影的關鍵就在于‘價格’,或者說是成本!”因此,如果三年時間,激光投影的成本真能下降4成,激光顯示產品國內市場銷量突破百萬臺,甚至擁有更高的市場存量也就不會有任何困難。
LED和激光兩個光源技術,選擇的成長道路截然不同:LED光源選擇成本優先,逐漸提升亮度性能;激光光源則選擇了性能優先,先征服高端,比如工程機或者數字電影機,然后再發力成本端競爭力、打造規模市場!”在這樣不同的發展軌跡之下,未來投影光源之王,鹿死誰手還未為可知!
產業鏈本土化,激光加速成本力提升
激光電視‘光源+光調制+鏡頭’成本合計占比在63%左右,低于液晶電視中69%的面板成本”,長江證券家電行業首席分析師管泉森如此指出。
實際上,投影顯示一大特點就是“單一部件成本占比低”!這決定了投影行業不存在液晶電視的面板,那種一個部件決定產品整體價格走勢的規律。例如,2021年以來,國內投影產業芯片供給緊張,部分企業連續三個月不能“正常產量開工”。但是,即便如此,行業產品價格也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上漲。
部件多、部件種類多、供給多元化”,這是投影產品價格更為穩定的核心因素。也正因如此,行業專家認為,隨著激光顯示產業鏈大規模的本土化和規;,每一個部件的供給競爭增加——激光電視成本結構更分散,這就意味著整個行業都可以在規模效應、自主生產、自主研發上各個擊破,必然將極大有利于終端產品的成本加速下降。
事實上,2020年之前,即激光電視產業鏈本土化展開之前,激光電視套裝的價格,大部分由進口部件決定。同時激光顯示產品總量比較小、也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產品,其所能享受的進口優惠政策并不突出。這種進口成本占比較高的情況,也成為未來本土替代下激光顯示成本能大幅降低的重要空間。
同時,前期激光顯示產品主攻“高端市場”,2020年之前,市場終端和解決方案套裝均價一直很高。這使得產品配件選擇主要集中在“高技術參數”的部件上。而大規模的家用和普及型場景市場,并不需要過于高端的部件堆積。選擇更適合于市場實際需求的配件和其技術指標,也將有利于激光顯示產品進入規模市場之后,成本的降低。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激光顯示產業鏈、供給鏈自身從早期的“研發創新、解決有無為主”,到以后的“規模生產、解決供給能力”為主的“不同階段轉變”,也能從“研發經費攤平和規模效益”等角度支撐行業產品成本的持續下降。
不是某一個重大部件會價格下降多少,而是整個產業鏈在多個層次和方面,點滴之間積累下成本下降的巨大空間!”行業人士指出,激光顯示未來的成本競爭力發展是可以期待的。
面向規模市場,激光顯示大步走來
更亮、更便宜、更輕便!”這是激光顯示未來技術發展的三個主要“體驗性”方向。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期待如果實現,幾乎是對現在LED智能投影格局的“降維打擊”。
從低端低價格向更高品質成長的LED智能投影技術,與從高端高價格不斷向普及市場推進的激光顯示,必然會發生大碰撞。這一方面,廠商如何布局將成為決定投影品牌未來市場地位的關鍵戰略選擇之一。
2021年是激光顯示微投化的元年、也是LED投影超短焦化的元年。但是,2021年絕不是LED和激光兩大技術對抗的“分水嶺”時刻,而更可能是“激烈較量的前奏而已”。對此,行業企業需要未雨綢繆,謀定后動。在技術路線上切實以實際市場需求和技術特性為基準,構建嶄新的未來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