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前,我國廣播電視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要求,也迎來大變革大發展的新契機。即將出版的《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20)認為,廣電系統應該著眼未來,把握趨勢,化危為機,把暴露出來的短板和弱項盡快補起來,把新業態新模式壯大起來,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使命感緊迫感,塑造新時代廣播電視的全新形象和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現刊發該書總報告的第二部分《當前廣播電視發展的新態勢》。
1 圍繞“兩個大局”謀劃和推動廣播電視創新發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擔當對我國發展和世界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胸懷“兩個大局”,是我們謀劃一切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兩個大局”融合交匯、互相促進、相互激蕩。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內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社會矛盾相互交織;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革,中國是大變局中的重要推動因素。內部發展與外部變化疊加,帶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戰與機遇。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要緊緊圍繞“兩個大局”,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化解風險、謀劃發展,進一步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和競爭力。
“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十四五”規劃加緊布局,我國進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全力服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這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還有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多數是深度貧困人口。因疫致貧返貧風險增多,貧困人口增收壓力明顯加大,貧困人口脫貧難度進一步上升。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將充分發揮行業扶貧優勢,全面參與到脫貧攻堅決戰中來,進一步推進宣傳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扶貧、節目扶貧、電商扶貧,做到扶貧扶志扶智三位一體,講好決戰脫貧攻堅故事,書寫中國人民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史詩。與此同時,推進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大力推廣“公益廣告、節目+消費扶貧”“短視頻、直播+消費扶貧”等模式,加強媒體建設與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十四五”規劃正在編制,必須更加注重規劃的導向作用,牢牢把握當前編制規劃這一關鍵時期,找準定位、順應變局走向,找準目標,謀劃新的重大項目,實施新的重大舉措,服務戰略全局。
2 鞏固擴大全媒體時代輿論陣地成為廣播電視緊迫任務
2019年《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出臺,為推動黨的宣傳輿論工作實起來、強起來提供了基本遵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這是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賦予的重要政治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指揮疫情防控宣傳戰役,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指示批示,這些都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與科學把握。進入“兩個大局”歷史性交匯,身處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的全媒體時代,國際國內輿論斗爭不會停歇并且將越來越錯綜復雜,斗爭的攻防和陣地的爭奪對宣傳戰線是歷史性大考,宣傳輿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更加凸顯。
“主旋律是歌曲的主體,也是歌曲的靈魂”。聽到主旋律,就會想起它是哪首歌、哪支樂曲。然而,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加快打破原有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新媒體、自媒體催生“廣場式”大輿論場。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有近500萬個網站,近3000億個網頁,將近370萬款APP,互聯網原住民“Z世代”崛起,年輕一代主要通過新興媒體獲取信息。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調查證實,新媒體尤其社交媒體已成公眾獲取疫情信息的主要途徑。比如此次疫情暴發,網絡空間過多的信息噪音導致“信息疫情”伴生,弱化權威信息的傳播效力,放大負面情緒的感染效力。在輿論廣場上做好輿論引導、讓主渠道主平臺唱響主旋律,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輿論引導能力是廣播電視的基礎和關鍵能力。廣播電視必須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緊緊圍繞使命任務,加快推進本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打好輿論引導“主動仗”,加大主題主線題材精品內容供給,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讓主旋律始終是網上網下的最強音。要全面加強各級行政部門組織能力,進一步推廣網絡視聽節目《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戰的組織創新經驗,形成重大主題宣傳“一盤棋”調動資源力量、形成突出主旋律的宣傳大合唱。要統籌用好各類評優推優制度和展播展映計劃,為行業樹立風向標,加快建立健全重點題材內容創作生產的全流程管理制度,促進治理效能轉化為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的動能。要聚焦主題主線宣傳的密度、廣度、精度、深度,在把握時度效,增強有效性上下功夫,加快構建以數據為基礎、用主流價值算法驅動的全新業務流程,差異化生產、精準化推送;將主題主線宣傳從內容拓展并融入綜合服務中,在服務群眾中引導群眾,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3 數字經濟時代倒逼廣電新一輪數字化轉型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2020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文化產業的聚集性、接觸式業務板塊遭受空前沖擊,形勢嚴峻。據有關機構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僅影視劇就有大約60個劇組停拍,100個項目延遲,預計2020年電視劇產量將比2019年減少30%。廣播電視臺各項收入大幅下滑,僅廣告收入平均跌幅就超過30%,有線網絡第一季度虧損面擴大。制作機構流動資金緊張,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縮水。據媒體報道,僅一季度全國就有6600多家影視文化機構注銷。但是,危中有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取得重大進展,數字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各行各業的商業模式加快蝶變。“十三五”收官之際,全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均超99%,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興起。在此基礎上,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加快,疫情倒逼消費數字化轉型和產業數字化升級,信息消費、網絡消費、平臺消費、智能消費等新興需求快速成長,數字技術、數字產業和數字服務在抗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展示出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增長潛力,新動能逆勢成長,顯現出強勁的生命力。廣播電視面臨新一輪數字化變革。
人們普遍認為,疫情過后,我們將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疫情將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企業的生產模式。順應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演進趨勢,我國部署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數字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智能化升級。目前全國各地規劃的“新基建”項目投資額已達50萬億元,相當于全國全年生產總值的一半,正在形成規模空前的藍海。廣播電視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緊迫性凸顯,疫情期間一些數字化、網絡化基礎好的廣電機構,主動求變,快速上馬“云錄制”“云直播”“云醫療”“云教育”“智慧小區”等新業態,視頻會議、視頻監控、雪亮工程等新業態新服務展示出廣闊的前景。
廣電機構一方面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特點和要求,以問題導向推動改革,在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下功夫,從橫向縱向加快資源整合,從制度層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總結全行業聯動協同的戰“疫”經驗,加快構建“空天地”網絡統一格局,形成全國范圍臺網高度協同的強大合力,重塑系統性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把發展方向進一步調到創新上來,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加快向新型主流媒體轉型升級,推動廣播電視媒體向兼具新聞發布者、信息傳播者、服務提供者、關系建構者于一體的社會治理平臺轉變,建立行業數據平臺,開發數據資源,融入數字經濟進程,全力擁抱數字經濟浪潮。加快打造和用好行業創新高地,實現產業運營數字化、數字資源產業化,以應用場景打通產業落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培育新動能、構筑新優勢、做大新增量,搶占創新發展制高點。
4 事業產業協同打造廣播電視高質量創新性發展新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堅持辯證思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特點。善用辯證思維,有助于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要辯證認識廣播電視的雙重任務特征。第一任務是宣傳,這是黨媒姓黨的根本屬性決定的,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永遠不能動搖。第二任務是發展,這是文化產業的市場共性決定的,始終不能缺位。宣傳是生命線、立身之本;發展是生命力、強身之道。特別是在數字經濟主導社會進步發展的時代,產品與科技、內容與服務、事業與產業在新技術條件下已經融為一體,陣地建設與業務發展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遵循“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在事業產業的有機統一和良性互動中實現新的更大發展,構建事業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任何片面的思路和對策都不適應實踐要求。
在輿論導向、市場導向、效率導向、服務導向的共同作用下,要推動實現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協同發力,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推動廣播電視持續健康發展。行政部門要不斷強化服務的職能與本領,高標準高水平引導和培育市場。廣電播出機構要大膽推進采編和經營兩分開,推行“一個黨委、兩個機構、一體化運行”的有效模式,合理合規引入市場機制,獎優罰劣、獎勤罰懶、優勝劣汰,全面激發內生活力,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
“智慧廣電”工程在廣播電視事業產業協同推進中才能落地生根,圍繞用戶服務是實現智慧廣電目標的最佳路徑。現在,智慧廣電的政策設計基本形成,智慧廣電將成為底層架構,成為廣播電視的基礎工程和戰略工程。加快這一工程落地應聚焦用戶服務需求,以產業為載體,開發新應用新業態,在用戶服務中獲得更大動能。廣電媒體要大力推廣“新聞+政務+服務+商務”模式,統籌公共服務與市場運營,加快建設平臺型“樞紐”,用“信任機制”充分鏈接各類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實現“云、網、邊、端、業”一體化,全時域、全空間、全場景提供高質量精準服務,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制高點。
5 圍繞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入開展廣播電視對外交流合作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和時代發展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高屋建瓴地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提煉展示,是超越意識形態差異、超越零和博弈局限的協同合作。中國彰顯大國擔當,展開了一系列創新實踐,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區域雙邊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以及金磚合作機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的國際組織、機制等多邊合作平臺建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理論走向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進入多項聯合國決議,價值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響應,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人間正道。
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中國夢與世界夢的銜接點,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面旗幟,也成為廣播電視對外交流合作必須堅持的主基調。我們要積極創新話語體系、提升全媒體傳播能力,主動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和輿論引導,積極回應國際社會關切,深化人文交流與合作互動,增強民心相通、文明互鑒。要講好中國故事,闡述好中國方案、中國理念,講好中國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蘊含的價值理念,凝聚廣泛共識,營造有利和平發展的輿論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當今,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承擔著更大的使命任務,但與之相應的能力建設短板猶在,面臨不少難點堵點。總體來看,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政治能力轉化為發展能力,優化統籌謀劃,加快改革發展,努力開創廣播電視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