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展會能得到的有價值信息不一定是“看到”的,更有可能是“聽”到的:美國CES展會上,海信說“我們是一家OTT媒體公司”——擁有類似想法的還包括創維、長虹、樂視等眾多彩電企業。但是,本屆展會卻真的沒有多少彩電OTT的展品可看。這是為什么呢?
OTT 是“Over The Top”的縮寫,是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的技術。在全球市場蘋果機頂盒、海信智能電視最早在2010年開始向客戶提供相應服務。但是,彩電OTT早期市場的發展并沒有像智能手機產品那樣“風起云涌”。
一方面,OTT市場規模按照臺數計算:彩電和手機比本來就占據絕對劣勢。一家一臺彩電和一人一部的智能手機無法對抗數量。另一方面,電視機的使用壽命比較長,高達5-8年(這還只是液晶電視實際可用壽命的三分之一不到),與1-2年換新機的智能手機比較,彩電新機型、新技術產品、高性能產品的普及速度更慢。
以上兩個技術特點,在加上電視的應用對視頻的過渡依賴,導致彩電OTT發展之初的“步伐緩慢”。但是,2017年伊始,海信、創維等巨頭品牌智能電視產品的長期在線用戶都已經上看2000萬(相當于影響至少5000萬+的人口),OTT彩電媒體的發展問題,是時候成為一個“重大戰略”話題了。
2017年CES展會,圍繞彩電OTT的問題,行業進行了比較多的溝通和介紹。這些介紹包括行業發展趨勢、存量市場規模、跨平臺應用、商業模式等諸多方面。但是,對比手機市場OTT的廣泛影響力,彩電行業的OTT問題還缺乏“系統性”的思考。
對此,業內認為,彩電OTT市場至少還有三個問題沒有解決:第一是,彩電企業,尤其是那些硬件出身的企業,剛剛適應了智能時代需要軟件生態的產品結構,還更本沒來得及為OTT媒體身份“備課”。
第二,從監管層面看,彩電一直都是一個“強管道”控制的行業。而OTT恰意味著水平化的自由應用和內容往來。這是一個歷史與未來的沖突。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涉及到廣電行業、電信行業、互聯網內容和監管、廣電內容和監管等著多方面制度的、技術的、利益的復雜問題。且,彩電OTT作為手機OTT的后來伙伴,亦必須避免手機OTT時代過渡開放的政策所帶來的系列化社會問題,如廣泛的隱私和利用電信技術詐騙問題。
第三,媒體人和客戶端還缺乏對彩電OTT價值的認可與思考。或者說,國內市場包括智能電視、智能盒子,近億臺長期在線的彩電類OTT設備,只是為一個潛在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礎場地”,而應該入場的“球員”大多數還不知道“有這樣的球場”。
以上這些決定了2017年CES展,彩電OTT拿不出像樣的“展品”,所有信息更多的只能從“嘴”里說出來。這也是彩電行業OTT媒體發展的基本特點:即停留在構想階段,實際的市場操作與行業潛在規模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但是,正因為潛力和現實的差距如此之大,人們才愿意大談彩電OTT。因為巨大的空白意味著巨大的機遇。誰會成為彩電OTT時代的新媒體巨頭,將是一個非常誘人的話題和財富傳奇。CES2017,彩電OTT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