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鴨”是一種飼養鴨子的方式。不是讓鴨子自由地吃食物,是用管子把食物塞進鴨子的食道,使他快速地肥大生長起來。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重點、不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推論,就像是直接將食物塞進鴨子的食道,沒有經過消化吸收,這種只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的教育方式即稱為填鴨式教育。填鴨式教育是蘇聯的教育學家凱洛夫發明,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揚光大起來,一直沿用至今。
填鴨式教育是最快捷的教學方法,通過長時間內對學生灌輸課本重要知識點,學生能快速地應付升學考試,并且得到不錯的成績。正因為如此,為了孩子能得到更高的分數,學校推行早讀、晚修制度,即使是周末放假,家長也會將孩子送到補習班。用高強度的學習保證學習的最佳狀態。
上海市婦聯所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市中小學生的心理障礙發生率已達21%~32%。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包括抑郁、焦慮等心理病,發病率高達10%至30%。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就是學習壓力和社交障礙,兩者都與學習時間過長有關。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現在的學校都是以給學生輸送知識為主。其實,真正優秀的人,首先應該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會創新;其次應該有很強的洞察力,能夠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最后應該有很好的記憶力。”在應試教育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學校偏重于“知識的填充”而忽略對兒童學習能力的培養。
倘若告別長時間高強度的填鴨式教育,那怎么做才能同時兼顧的學生日常學習與創造力的培養?
1, 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從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模式轉換為高效率的學習模式。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不少于5-7個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培養素質、愛好和天賦才能,只不過是一些空話而已。”
2,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轉換為主動學習知識的模式。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高分低能》一書中提到“學生由于只吸收書本上的知識,沒有真正的思考,可能會導致欠缺綜合能力而引致日后一無所長、欠缺工作技能、不善社交。”
3, 除了掌握課本上的知識以外,學生還應學會主動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開闊視野。
奧威亞針對現在學生學習任務繁重的現象,自主研發V課控APP幫助學生高效自主學習。課后,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端上的APP直接搜索白天沒能聽懂的知識點,精確觀看相關的微課教學視頻,當天內解決學習疑點,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同時,告別以往的知識點硬性灌輸,學生可以在云平臺上自主選擇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教學資源,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教育的過程不僅在于培養學生豐富學識,同時還應致力于啟發學生不同的潛能與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意識。填鴨式的教育曲折了教育的本質,將教育制度機械化。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這也許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