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今年以來有關蘋果、三星你來我往的訴訟案信息遠少于去年,但這并不代表著電子消費業界兩大巨頭有和好的跡象。來自臺灣媒體的報道稱,蘋果正式與臺積電簽署了處理器芯片代工協議,而這部分元件此前主要由三星提供。
如果消息屬實,整個產業鏈將會受巨大影響。但目前,蘋果、三星和臺積電方面均三緘其口。熟悉國內智能機上游產業的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向記者表示,蘋果的“去三星化”絕非空穴來風,且一直都在進行。關于此次臺積電事宜,他表示訂單事關重大,需嚴格按保密協議執行,官方不可能透露具體信息。
更換供應商考驗良品率
來自臺灣的消息稱,蘋果與臺積電的協議將于明年生效,屆時,蘋果iPhone和iPad產品的A系列處理器將由臺積電代工生產。
此前蘋果絕大多數的處理器芯片均來自于三星代工廠。公開資料指出,就在去年,三星還投入39億美元巨資用于得州半導體工廠的擴建,該廠主要負責生產的就是iPhone和iPad的A系列處理器芯片。如果蘋果此時將三星“踢出”供應鏈,有觀點認為將對三星業績帶來巨大影響。
對此,三星方面未做評論。不過國內咨詢機構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認為,目前三星手機銷量持續增長,供應鏈環節也傳出過產能告急的說法。日益增長的智能機行業為三星帶來了眾多新客戶,包括中國魅族、聯想等品牌均有采用三星處理器。因此蘋果的做法對三星影響不會太大。
反觀蘋果“新歡”臺積電,卻可能直接影響到未來iPhone和iPad的質量。“蘋果的芯片是自己設計的,代工廠只是將設計好的芯片生產出來。”朱繼志認為,三星制造工藝很強,又與蘋果長期合作,能夠達到蘋果良品率要求。更換代工廠后,新合作方初期會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對蘋果而言最直接的影響是面臨良品率的風險。
去三星化一直在進行
所謂“蘋果去三星化”,指的是過去蘋果的產品會大量使用自己參與研發、再由三星代工生產的元器件,包括液晶屏、電池、內存甚至處理器等。而隨著兩家公司上升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品巨頭,產品線競爭激烈,專利糾紛更是不絕于耳,雙方的合作關系變得既尷尬又危險。盡管今年以來,雙方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摩擦略顯減少,但市場端和產品端仍斗得不可開交。
事實上,早在雙方交惡之前,蘋果便有意與臺積電展開合作。然而彼時臺積電的產能尚不能滿足蘋果巨大的出貨量,制造工藝上也存在一些小問題,因此蘋果希望出資在臺積電內另建一條生產線,專門負責蘋果產品的生產。但出于保持公司獨立性的考慮,臺積電當時的CEO張忠謀最終拒絕了這一合作。
自去年開始,臺積電在代工領域快速擴張,新建的20nm半導體工藝流水線也即將投產,這讓蘋果看到了“去三星化”的新資本。一份未經蘋果公司確認的供應商報告則顯示,蘋果正最大限度地擺脫三星元器件,除“去三星化”之外,目前蘋果的內存供應商也由三星更換為東芝,而屏幕供應商則變成了夏普、LG和JapanDisplay。
三星受影響,蘋果埋隱患
不管如何,如果蘋果鐵了心“去三星化”,對三星的影響是直接的。但反過來,蘋果也未必能“高枕無憂”。“蘋果和三星是商業合作關系,并沒有說誰依賴誰,蘋果實在要切斷與三星的合作,這肯定是可以實現的。”不過朱繼志補充道,有些產品是標準品,誰都能做。但有些需要最新的生產工藝,這些是三星比較強的東西。另外,在產品(指iPhone和iPad)銷量非常旺的時候,三星以外的廠商不一定能有這么大的產能和投入。
除此之外,朱繼志還談到了“去三星化”對蘋果深層次的影響———如果蘋果銷售一直超出預期,去三星化不會有什么大的麻煩,因為其他供應商都樂意與蘋果合作。但自iPhone5開始,蘋果每次都無法超出預期,成為不確定因素。這種時候,對品質相當“苛刻”的蘋果,其上游供應鏈的掌控就會變差,供應商不會像以前那樣全力配合,重點資源可能會投向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