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是每年的高考季。千百萬莘莘學子即將通過數張試卷,做出人生之中的第一個關系其一生命運的重大決定。
而在2012年的這個夏天,需要辛苦備戰的不僅有高三的數千萬畢業生,還有國內家電業,特別是彩電業的同仁們:對國家接連出臺的環保新政的解讀,將關系到每年4千萬臺彩電銷量,近兩千億產值,產業鏈累計超過百萬員工的未來。
環保新政接連出臺
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5月25日正式下發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并確定從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內對符合相應標準的平板彩電產品給予一定額度的銷售補貼。這是繼去年年底,以舊換新、家電下鄉和節能補貼政策“到期后”,在續期家電下鄉政策的基礎上,國家新興出臺的又一項惠民措施。
據了解,與以往的類似政策一樣。本次節能補貼除了對具體產品節能水平設有標準外。對參與企業的“銷售規模”也有要求。
在節能補貼范圍內的平板的電視產品應滿足,依據國家標準GB 24850《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液晶電視為能效1級,且能效指數達到1.7及以上水平;等離子電視為能效1級,且能效指數達到1.4及以上水平;同時產品被動待機功率不大于0.5瓦。此節能標準僅包括彩電的信號接收處理、顯示畫面和輸出聲音等基本功能,不包含新興產品的諸如網絡、多媒體等附屬功能的能耗考核。
此外,節能補貼的參與企業還必須滿足年推廣高效節能平板電視數量不少于50萬臺的硬性規模指標。對比預期內2012年國內平板電視銷量超過4300萬臺的預期,則相當于1.2%的市場占有率,按現有彩電平均售價計算,相當于15到20億的銷售額規模。加上目前平板電視整體節能水平較高,渴望納入補貼方位內的產品比例很大的事實,國內主流的本土和外資品牌企業都能進入節能補貼陣列,但是區域性的二三線品牌、小企業和山寨企業則很難進入。
如果說六月正是開始的節能補貼對于多數彩電企業是利好消息,那么此前已經確定征收的“廢舊產品回收稅”,則是一個攤高成本的不利消息。
2012年5月21日,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廢棄基金》)。這意味著電器電子和含電器電子產品的生產企業將于7月1日起正是為“廢棄”產品的回收“買單”。
該辦法規定,自今年7月1日起,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包括自主品牌生產企業和代工生產企業,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將負責繳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基金。對于彩電產品,意味著無論是自主制造還是OEM產品,無論是國內制造還是進口產品,只要是在國內市場流通銷售的產品都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基金”。
目前,國家《廢棄基金》的征收標準中主要家電產品為“電視機13元/臺、電冰箱12元/臺、洗衣機7元/臺、房間空調器7元/臺、微型計算機10元/臺”。電視機產品是單臺征收額度最高的產品。據悉,這主要是參考了廢棄物拆解回收和處理過程中,依據廢棄物本身的各種成分不同,造成的處理成本差異,制定的征收標準。
分析認為,該舉措將使廢舊產品處理企業的“補貼”有源可溯,保障廢舊產品拆解企業的合理利潤,促進廢舊回收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從以往的以回收可用部件、市場化盈利為主,向無害化處理、獲取公益補貼收益為主轉變,切實體現廢舊產品回收行業的“環保本質”。
據國家發改委數據,我國已開始進入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每年的理論報廢量超過5000萬臺,報廢量年均增長20%,預計到“十二五”末期,年報廢量將達到1.6億多臺。——年產生電子垃圾將達到700-100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出產國,總量超過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數倍:巨大的電子垃圾數量,急需建立適當的處理制度,否則重金屬、劇毒和致癌化學物質等環境污染將成為國家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但是,這一舉措也將加重相關企業的成本:對于彩電業,本身凈利潤一直徘徊在1-3%的微利行業,目前14元每臺的《廢棄基金》成本意味著縮減0.4-0.7的利潤空間。另據統計表明,2011年,全國彩色電視機的產量達1.24億臺,按照13元每臺標準,意味著行業成本將增加近16億元——這相當于本土彩電品牌中盈利條件最好的海信2011年的全年凈利潤,其他彩電品牌企業3-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凈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