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系彩電軍團紛紛上演“神仙”競技的時候,韓國和臺灣面板產業、大陸彩電品牌企業卻迅速向日系彩電巨頭的縱深發動了攻擊。在這場攻擊中,攻擊者并不強橫,也不驍勇善戰,但是日系強者們的“毀滅”卻不能避免。因為,他們最終迷失的是面板的本質!
在平板顯示時代,面板占據整機成本的75%以上:如果這臺產品僅僅是DIV接口的顯示設備,而沒有其他功能,面板則占據整機成本接近9成。因此,要贏得平板顯示時代,就必須贏得面板,這一關鍵產業鏈。而如入輸掉了平板顯示,那么必然要先輸掉面板。
日系軍團的索尼、東芝、三洋等在面板領域選擇了錯誤的路線,失去了液晶和等離子的機會。日立則由于持續的虧損,沒有實力在面板領域“發威”。但是,夏普和松下卻一直執著于面板,并在液晶和等離子面板技術上非常成功,他們有事如何輸掉“面板”的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夏普和松下沒有搞清楚“平板面板”產業的本質。同時,這些日系企業也還沒有搞清另兩大業務,也是2011年巨虧的業務太陽能和半導體芯片的行業本質。
以平板彩電的核心面板產業為例(半導體和太陽能具有共通特點),這是一個投資巨大、產出巨大的產業:一條八代線的投資高達240-280億人民幣,以2011年全球彩電銷量計算,全球則只需25條這樣的生產線。目前全球擁有夏普、松下、三星、LG、友達、奇美、華映、中電熊貓、京東方、昆山騰龍光電和華星光電等企業擁有這種生產線或者擁有建造這等生產線的技術。同時,如果強調規模制造的優勢、和周邊產業配套的經濟需求,一個基地需要3條以上的8代面板線。
投資大、產能大,這是以液晶面板業為例的,包括半導體芯片和太陽能項目的共通特點:此外這些項目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制備出一流的產品的技術門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
首先,液晶面板高世代線于低世代線的本質差別只是規模不同,而不涉及到技術方面的核心問題,全球如果計算擁有小尺寸線建設能力的企業,能夠在技術上勝任液晶面板制備的企業數目達到20家左右。
第二,液晶面板、半導體芯片、太陽能,這些導致日系巨頭大虧的產業,都是“經過了很多年技術儲備”的項目:每一個項目至少有35年的技術開發史,甚至更久。這也是這些技術為什么誕生于美國、歐洲,卻能在亞洲也發揚光大的原因。長期處于研發階段,和已經相當長的實際使用期(液晶自東芝應用到筆記本電腦上大規模使用已經29年的歷史),使得其基本技術已經廣泛被業內熟悉,不同企業的技術差異不足以阻止生產出合格的優質產品。
第三,這些產業的最核心的技術,往往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日韓和臺灣企業擁有的多數是制備過程的技術、提升品質的技術。最核心技術的持有者傾向于想更多的“用戶”授權這些最核心的專利的使用。
第四,液晶面板等產業是一個標準化產出的行業:也就是強調,不同企業的產品、在品質性能上差異不大,不同技術難以形成本質性的功能差異,利用這些核心部件組裝的終端整機產品也會由于這些產品自身的品質標準化,而變得“差異很小”。這也是,在半導體、平板電視市場上,日系巨頭以往的品質口碑不在“靈光”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對于液晶面板這樣的產業的本質,必須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第一,大投資;第二高產能;第三雖然是高技術產業,但卻不是技術壟斷、技術壁壘廣泛存在的產業,產業內玩家的技術水平高低只差局限在一個層次內。
這三點特色與日系巨頭的一系列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投資,要求巨頭聯合投資,但是日系企業習慣于各行其是,甚至相互競爭;大產能,要求日系企業本著開放的心態做上游產業鏈,和更多的終端企業合作分享,但是日系的做法是夏普、松下謀求獨自稱王;產業產出產品的標準化和技術差異弱化,要求日系企業放棄“高高在上”的姿態,大力拓展廉價的平民市場,但是日系巨頭卻很不情愿這么做——即便夏普這么做了,也是采用“臺灣屏”,而不愿以承認自身制造業已經失去絕對的技術差,只保持有限相對優勢的現實!
因此,日系企業的虧損是不可避免,敢不敢上金融危機、有沒有自然災害,只不過是一個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