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國家電網的光纖入戶在外界眼里卻并不僅僅是“高速公路”,或許“鐵路”更為恰當。雖然劉建明并不認同光纖入戶與鐵路的比喻,但根據國家現在政策,電信及廣電通道建設需有專門的資質,而并非人人可建。
據本報記者從國家電網了解,電網與其它三網的融合困難主要就是資質問題,此前國電信通旗下中電飛華已經開展了電信運營相關工作,但所獲資質有限,以致業務多受掣肘。
相對于電信、廣電等運營商,國家電網豐富的用戶資源是其優勢所在,但相關牌照一直是國家電網的掣肘,而相關工作也僅能在智能電網的名義下進行試點。
解決牌照問題是當務之急,7月初,國家電網與中國電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稱雙方將在電網和通信領域開展合作,并將以共建電力光纖到戶工程為著力點,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算是曲線獲得牌照”。
但競爭對手“給”的牌照終究不穩,國家電網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國家電網一直在希望獲得中央的支持,但“可能性不大,加上廣電,國內會有四家全業務運營商,但中央認為四家都有點多”。
對于成為電信、廣電運營商的疑問,劉建明并不愿直接回答,“我們主要是為百姓提供一個堅強的智能電網,一個穩定運行的電網,一個安全可靠的電網”,對于中電飛華,其稱“中電飛華僅僅是按照國家的要求做好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工作”。
除此之外,三網融合高達上萬億的市場也被認為是國家電網看中的一塊“大蛋糕”,同時,有分析認為三網融合作為一項國策,獲得了國內各級政府的支持,國家電網借力三網融合無疑可能為其“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戰略加分。
據中國物聯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鄔賀銓估計,三網融合在未來3年總共可帶動投資和消費6880億元,而遠景市場則不可估量。
李樹翀表示,借通“四網融合”的概念及光纖入戶等行動,國家電網完全可以切入三網融合的市場。
不過橫在國家電網面前的是電信業的反對。
楊培芳稱,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各大部門自建的光纖網絡的還有鐵路部門、公路部門、石油部門、銀行部門、甚至有實力的工業部門,不下幾十個。但除了某些象征意義之外,效果都令人失望,比如鐵路部門建設的鐵通。
對此,劉建明反駁稱,鐵通的運作方式、運營方式和國家電網不太一樣,國家電網只是把富余出來的光纖為百姓搭一個寬帶傳輸平臺,為運營商搭一個通信平臺。
除了不愿分羹,電信反對的另一個簡單的道理是,電網能進電信、廣電領域,但反過來卻不行,而且如李樹翀所言,“三網融合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國家電網如進來,很可能會影響三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