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生產線成產業“包袱”
隨著全球面板產業競爭的加劇,該產業更像是一個“時間產業”,先進生產線的建設速度成為主導企業能否成為行業內領跑者的重要因素。高世代的產品生產線是企業和整個產業實現快速增長的先決條件,沒有先進的生產線,產業也就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
長期以來,中國液晶電視產業的發展飽受“缺屏”困擾。國內雖然有上廣電、京東方和龍騰光電三家液晶面板制造企業,但都是落后的第五代生產線,生產出的液晶面板主要供應電腦顯示器。中國彩電企業需要的液晶面板90%以上都要從日本、韓國和臺灣進口,這就造成了國內彩電企業在面板資源上受國外企業鉗制的局面。
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第五代線剛投產時,以日韓、臺灣廠家為代表的第五代液晶生產線的產能已經全面釋放,并且第六代生產線也開始少量投產。由于不掌握技術,近年來國內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始終停留在五代線上,而國外企業都已經建設第10代、11代生產線了。
落后的生產線在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等多方面都低于高世代線,更為重要的是,大尺寸電視成為當前平板電視市場的主流,而低世代線是根本無法實現切割的,大部分只能供應電腦顯示器,這就造成了當前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即使擁有生產線也還是要從外資企業采購面板的尷尬境遇。
而3月份實現量產長虹等離子屏項目采用國際最新一代的“八面取”量產技術,最終將形成年產600萬片以上等離子屏模組的能力。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等離子生產線八面取是主流,相當于液晶行業的7代線。因此,長虹投產的等離子生產線是目前最先進的一條生產線,松下、三星、LG等都在使用8面取技術。目松下與長虹都在研究16面取的技術準備,但現在還沒有開始量產。
面板產業代次越高,生產大尺寸的成本相對越低,越具有競爭力。當然,生產代次越高,需要的工藝技術和控制水平越高,更高次代的生產線代表著該面板廠的技術實力越強。業內人士指出,國內企業頻頻接手國外淘汰的生產線顯然是不明智之舉,6代液晶生產線需要投資約150億、7代線則要200億以上。6代線對應的是32、37英寸,32英寸最便宜賣到130美金,現在做6代線一年折舊20個億,由此看來,低世代生產線要收回投入是個未知數。
從上廣電建設的5代液晶生產線線來看,落后的面板生產線儼然成為最沉重的“包袱”,造成了“高投入、低回報”的產業窘狀。因此,以長虹為代表的建設高世代生產線的發展模式,是中國平板顯示產業解決當前“缺屏”現狀,擺脫國板控制的一條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