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掌握上游面板領域的話語權,日前中國提出了千億面板投資計劃,正在籌劃6代、7.5代、8代生產線。但筆者認為,從京東方、彩虹、龍騰光電等液晶面板企業連年虧損的情況來看,導致我國該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入外資企業的誤導圈套,他們通過轉移落后生產線、出售原材料、收技術專利費三種方式對中國面板企業實現全面控制,令中國企業成為一個來料加工型的組裝廠。
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技術的競爭,尤其是核心技術的競爭,掌握了產業的核心技術就在競爭中取得了先機。核心技術是實現產業振興的首要因素,是產品依附存在的關鍵要素,不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產業的振興也就無從談起。中國彩電產業要振興,首先要振興核心技術。
近期,國內唯一一家擁有液晶電視面板生產線的上廣電,傳出2008年巨虧18億元的消息。而國內另外兩家液晶面板生產廠商京東方和龍騰光電在2008年也出現了大幅虧損。液晶面板生產企業的集體性虧損,為中國彩電面板產業敲響了警鐘,中國企業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根本無法主導自己的產業命運。
上廣電等國內液晶面板制造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掌握產業的關鍵技術。由于缺乏對技術的掌控,在上廣電與NEC的合資公司中,盡管上廣電斥巨資占據主導地位,但在雙方合作中短板依然明顯。上廣電五代線的技術和專利全部從NEC引入,在技術和經營上對NEC的依賴相當嚴重。在合資過程中,上廣電并未獲得主要技術工藝的轉移,沒有徹底掌握核心技術,幾乎變成了純粹的加工廠。
液晶面板的技術大都掌握在日韓彩電廠商手中,他們采用垂直整合的生產方式嚴格控制技術的轉移與擴散,并以技術控制中國面板產業,攫取高額利潤。同時,由于涉及液晶屏的有效專利數量達到9684項,而中國企業幾乎不掌握核心專利。中國的液晶面板企業不得不以各種方式向外資企業繳納數量不菲的專利費。
與液晶面板不同,中國等離子面板產業走的是一條自主創新之路,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實現產業的發展。以長虹為例,通過實施自主創新和海外并購并舉的雙向整合模式,目前,長虹已掌握了600多項專利技術,其中絕大部分為發明專利,涉及新型等離子顯示屏結構、工藝流程、原材料、電路的軟硬件設計等,其中多項屬于基礎核心專利,世界其他等離子面板生產商都在使用。
隨著全球面板產業競爭的加劇,該產業更像是一個“時間產業”,先進生產線的建設速度成為主導企業能否成為行業內領跑者的重要因素。高世代的產品生產線是企業和整個產業實現快速增長的先決條件,沒有先進的生產線,產業也就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
長期以來,中國液晶電視產業的發展飽受“缺屏”困擾。國內雖然有上廣電、京東方和龍騰光電三家液晶面板制造企業,但都是落后的第五代生產線,生產出的液晶面板主要供應電腦顯示器。中國彩電企業需要的液晶面板90%以上都要從日本、韓國和臺灣進口,這就造成了國內彩電企業在面板資源上受國外企業鉗制的局面。
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第五代線剛投產時,以日韓、臺灣廠家為代表的第五代液晶生產線的產能已經全面釋放,并且第六代生產線也開始少量投產。由于不掌握技術,近年來國內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始終停留在五代線上,而國外企業都已經建設第10代、11代生產線了。
落后的生產線在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等多方面都低于高世代線,更為重要的是,大尺寸電視成為當前平板電視市場的主流,而低世代線是根本無法實現切割的,大部分只能供應電腦顯示器,這就造成了當前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即使擁有生產線也還是要從外資企業采購面板的尷尬境遇。
而3月份實現量產長虹等離子屏項目采用國際最新一代的“八面取”量產技術,最終將形成年產600萬片以上等離子屏模組的能力。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等離子生產線八面取是主流,相當于液晶行業的7代線。因此,長虹投產的等離子生產線是目前最先進的一條生產線,松下、三星、LG等都在使用8面取技術。目松下與長虹都在研究16面取的技術準備,但現在還沒有開始量產。
面板產業代次越高,生產大尺寸的成本相對越低,越具有競爭力。當然,生產代次越高,需要的工藝技術和控制水平越高,更高次代的生產線代表著該面板廠的技術實力越強。業內人士指出,國內企業頻頻接手國外淘汰的生產線顯然是不明智之舉,6代液晶生產線需要投資約150億、7代線則要200億以上。6代線對應的是32、37英寸,32英寸最便宜賣到130美金,現在做6代線一年折舊20個億,由此看來,低世代生產線要收回投入是個未知數。
從上廣電建設的5代液晶生產線線來看,落后的面板生產線儼然成為最沉重的“包袱”,造成了“高投入、低回報”的產業窘狀。因此,以長虹為代表的建設高世代生產線的發展模式,是中國平板顯示產業解決當前“缺屏”現狀,擺脫國板控制的一條有效路徑。
現代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已經超出了單個企業自身的能力和資源范圍,競爭范圍從單個企業競爭擴展到了產業鏈競爭。企業的競爭優勢已經不能僅僅考慮自己的資源與核心競爭力,而應該建立在更大范圍的、更多種類的產業資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可以這么說,現代企業的競爭已經演繹為企業所加入的產業價值鏈之間的競爭。
面板產業像集成電路DRAM產業一樣,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要巨大資金投入;二是產業鏈長,而且是上游主導型產業,需要裝備、材料等相關配套工業支持。日韓企業取得成功的經驗就在于將面板上游企業與面板生產廠商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較完善的供貨網絡,為其面板生產提供高質量有競爭力的原材料、設備等。
中國的合資液晶面板企業引進生產線后,設備和材料只能從輸出方購買,原材料的利潤大多被輸出方控制,國內企業相當于花高價買了個高級加工廠,與輸出方建立了個管道。通過這個管道要不斷向輸出方采購原材料,液晶面板生產線實質上已經淪為“高級加工廠”。
以上廣電NEC為例,由于國內缺乏完整的相關配套產業鏈,因此上廣電的上游關鍵零部件、設備及材料,不得不依賴NEC在日本建起的采購關系,日系廠商在這條歸屬于上廣電的生產線上,繼續發展著衍生關系和交易。上廣電獲得了日本廠商淘汰的5代線技術,而利潤最高的采購端卻被日本企業所控制。
在液晶面板制造中,我國沒有TFT―LCD生產所需關鍵裝備的制造能力,只能全部依靠引進,如清洗設備、光刻設備、成膜設備、超高真空設備等。在對于成本至關重要的產業配套率上,產業鏈配套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同類產品的成本普遍高于日、韓廠商,核心技術的缺乏則使我國面板企業缺少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
與液晶面板產業截然相反的是,長虹不僅僅投資建設等離子面板生產線,而且還積極推動產業鏈的建設。從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長虹先后舉辦四次全面覆蓋材料、器件、設備、研發的本土等離子產業鏈建設研討會,共邀請200余家業內企業參會,進行多邊深入交流,目的是以長虹新型等離子顯示屏為核心,建設中國等離子產業集群,實現原材料、元器件國產化,工藝設備國產化,基礎技術研究本土化,建立完善的國內等離子產業支撐體系,取得持續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
長虹在等離子屏領域的戰略規劃是這樣的:以新型等離子顯示屏項目為突破口,形成包含一大批上游化工、電子漿料材料、微電子、半導體、平板顯示用玻璃等完整的本土化等離子產業鏈;與國內具有相關設備開發經驗的企事業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合作開發研制,實現高精度制造設備國產化,推動中國新型顯示裝備制造業發展;建立國家級等離子工程技術平臺和技術研發平臺,形成完備的基礎技術研發、產品技術研發、工藝技術研發等多層次的研發體系。
筆者認為,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在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時,就已經陷入外資企業的誤導陰謀中,外資企業轉移的是淘汰的落后生產線,中國面板企業陷入“引進即落后”的困局;同時,外資企業通過轉移落后生產線設置了病毒性陷阱,相當于從中國面板企業身上插了材料采購、專利收費、設備及部件維修三根管道“吸脂”,抽取產業利潤,而長虹等離子屏項目的成功量產,無疑為國內面板產業擺脫外資挾持提供了一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