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歷史變革,東芝品牌注入時尚性的消費活力
然而,當這個世界的人們開始習慣于像蘋果公司那樣標新立異,并像戴爾公司那樣推崇低價產品的市場規則的時候,只有最出色的產品、最有保障的產品品質以及一流的企業服務的東芝也會顯得力不從心。——變革是必要的,東芝必須注入新的活力,這就是時尚的消費主義。既要吸引那些標新立異的人,又要以優秀的價格提供更優秀的產品,并向GE(通用)說的那樣,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數一數二。
東芝的變革由來已久。早在東芝上任掌門人岡村正(Tadashi Okamura)時期這種調整就已經開始。01年,以手機、臺式電腦為代表的電子產品開始大規模普及,而這個時候東芝卻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根據東芝公布的財報顯示,2001財年凈虧損21億美元。岡村正這樣形容此時的東芝,“日本電子企業的經營方式使得日本企業無法快速應對全球化經濟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我們已經覺察并開始對公司進行改革,但改革的時間已經晚了”。
更加靈活的應對全球經濟特別是電子行業的快速變化的市場趨勢的本領,成了東芝繼續保持企業活力必須獲得的能力。為此東芝開始改變大而全的產業布局,突出產業重點、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企業戰略規劃期被延長,那些短期收益低、投資期限長,然而擁有很好前途的產業被提升為發展的重點。同時在管理結構上“削腫減肥”,精兵簡政也成了必須的措施。
岡村正還改變了東芝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2003年12月16日,東芝宣布于2004年3月在中國大陸設立一家子公司,以協調處理東芝在大中華區的營銷及生產事務。所謂的“大中華區”,主要是指中國內地、香港、臺灣三地的市場。中國市場從原來的生產基地轉化為生產、市場銷售和利潤并重的戰略前進基地。對于這些變革岡村正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如果我停止重組業務,稍微歇一會,就將面臨死亡威脅,因為競爭是全球性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必須永不滿足。”
岡村正走后其繼任者西田厚聰(Atsutoshi Nishida)于05年6月正式接任東芝掌門。這是一位更強調變革和創新的領軍人物,也是將筆記本電腦推向市場的“第一人”:東芝正式憑借全球首推的筆記本業務打開了美國市場。
東芝中國有限公司總代表 田中孝明致辭
1983年,西田厚聰被派駐到洛杉磯,以了解東芝如何才能重返美國市場。在此之前,東芝臺式電腦已經兵敗于美國IBM公司門下。 經過考察,西田厚聰提出依靠“便攜式PC”打入美國市場的計劃。在公司高層意志不堅定,公司沒有專項資金的情況下,西田厚聰克服重重困難,推出了T1100便攜式電腦,并一舉成功使東芝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之一。
也許是巧合,在東芝筆記本電腦業務在04年前后步入低谷的時候,又是西田厚聰以力挽狂瀾之勢,使東芝筆記本在歐洲、北美、日本三大市場重回前三。在IT行業多年的打拼使這位領導者對高速的市場變化更加敏感,但是他并不對松下的龐大產業布局感到沮喪(這被認為是東芝對市場反應速度較慢的原因),甚至卻認為這是東芝最寶貴的財富。
西田厚聰上任的第一個大手筆就是收購美國核電企業西屋:世界上超過40%的核電廠采用西屋的技術。該筆收購東芝耗資超過51億美元,相當于西屋公司05年凈利潤的三十倍。但是此筆收購也使東芝牢牢占據世界核電的巔峰位置。此外,西田厚聰還大手筆投入閃存等半導體芯片業務,與索尼、IBM聯合開發的CELL處理器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棒的多媒體協處理器之一。
在長尾的社會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和在半導體以及筆記本電腦這樣的IT領域的大筆投入,令這位東芝新掌門人看起來是那么的不同:他在截然不同的領域有著相同的魄力。西田厚聰的這種魄力也被帶到了中國市場:西田厚聰為中國市場提出的目標是2008年以前實現中國地區年增長20%以上。這樣的目標足以說明東芝已經把中國市場的崛起看成其高速成長的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中國將會成為東芝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場,在今后兩年中,東芝要把中國占東芝海外銷量的比例提高到14%。”西田厚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