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峰時的400美元/公斤到現在的100美元/公斤上下,金融風暴提前終結了多晶硅行業的暴利盛宴。
行業洗牌的時刻已經來臨,最后留下的企業很可能只有3到5家。"長城證券新能源行業資深分析師張霖認為。此前,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何允平統計,我國歷年投資的工業硅企業超過600家,目前仍在生產的工業硅企業超過200家。
如果事實果真被張霖言中,意味著將有數以百計的硅業企業被淘汰,近千億元投資將"人間蒸發"。
價格寒冬突襲
進入21世紀以來,強大的需求和豐厚的利潤刺激著多晶硅產業的迅速膨脹。多晶硅現貨價7年內上漲了10倍,高峰時利潤率超過800%。
但行業的冬天也來得太出人意料。"多晶硅的價格下降得很突然,進入10月份以來,兩個月內價格暴跌超過40%。"阿特斯公司總裁瞿曉鏵表示。
行業寒冬的突然降臨,使行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越加明顯。目前,我國多晶硅生產企業90%的原料依靠進口,由于國內的太陽能生產企業根本無法消化國內產能,企業生產的多晶硅出口比例也超過90%。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市場開始收縮進口并尋求行業自保,價格暴跌在所難免,中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首當其沖。
目前,瞿曉鏵已經采取了放緩擴張、調整市場結構、嚴控現金流等措施應對風險:"寒冬里,拼的是現金流,是生存能力。現金流有良好支撐的大企業和已經上市的企業,生存的概率會更大。"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投資多晶硅項目,已公告的投資額近60億元,總投資額高達300多億元。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從完全不相干的行業"跳入"多晶硅行業,例如做飼料的通威股份、從事毛紡的江蘇陽光。
8月中旬,平安證券發布《多晶硅市場展望》認為,到2010年,全球多晶硅供求將出現過剩,多晶硅長單價格將低于100美元/公斤。而隨著全球經濟局勢的惡化,有行業分析師預計多晶硅的價格可能重回40美元/公斤。
新技術圍追堵截
12月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了可將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高50%的方法,并已經通過了實驗室的驗證。新的方法中,硅的使用量僅為當前產品的1%。
太陽能膜發電技術最大的瓶頸是轉換率低,如果美國這種新技術在工業上能被證明是可行的,將迅速取代現在的多晶硅主導模式,并將導致行業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何允平說。
對于太陽能發電技術中晶體硅電池和薄膜電池之爭,更加敏感的風險投資機構(VC)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2008年5月,英聯投資和香港偉俊投資基金將順大控股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無錫尚德(NYSE:STP),套現出局。順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其主要業務是利用多晶硅生產單晶硅棒和切片,英聯和偉俊2006年入股,押寶順大控股上市,但金融危機的到來讓上市成為奢望,加上太陽能薄膜發電技術的崛起,讓風投們果斷退出。
與此同時,在薄膜發電領域,風險投資開始聚集。2008年11月,英特爾投資與國際金融公司先后投資從事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的深圳創益科技與河北新奧太陽能。而更早前的2008年7月,聯想投資也投資了從事薄膜太陽能電池組生產的浙江先進太陽能。
風險投資在撤離多晶硅行業的同時,正在幫助對手強大起來,多晶硅前景堪憂。
懸著的政策"畫餅"
目前,價格已經成為制約太陽能發展最大的瓶頸。據測算,多晶硅價格為每公斤300美元時,多晶硅光伏組件的成本約為4.39美元,對應每度電的發電成本為4.38元左右;如果多晶硅價格為每公斤100美元,對應的發電成本則為每度2.18元,仍遠高于目前國內火電上網電價。
為了推行太陽能發電,歐盟和美國都實行了補貼政策,這被認為是太陽能發電最終走向產業化的根本途徑,尋求政策支持也被眾多投資多晶硅的企業視為突破點。
12月6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理事長石定寰在"深圳可再生能源技術與投資國際研討會"上透露,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研究光伏發電政策扶持與補貼措施,按照大約4元左右電價來收購。這一政策如果出臺,對多晶硅行業無疑屬于重大利好。
但記者向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詢問此消息時,沒有得到正面明確回應。多個業內專家也表示,沒有聽到具體的政策動向。現在看來,政策大餅還懸在空中,看不清,更摸不到。
我們還是非?春锰柲馨l電的應用前景。一定程度上,行業發展現在走入誤區,其實太陽能發電不一定非要上網,邊遠地區、戶外活動的發電需求也很大,如果開發出來,市場前景相當可觀。"張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