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來的情況證明,隨著產業環境的迅速變化,海外和海內的雙線擴張成為了京東方不能承受之重。
2005年5月25日,京東方第五代TFT-LCD生產線正式量產,產能為每月6萬片。不湊巧的是,趕上了液晶面板價格的“暗黑時代”。
在京東方搭建第五代生產線的同時,全球液晶面板產能擴張也進入一個高峰。從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四季度,全球共有11條4.5代以上的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這些生產線形成的新增產能在2005年開始顯現。
從2005年11月開始,主要尺寸的顯示器液晶面板價格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其中17英寸液晶面板價格下滑13.53%,這對以17英寸面板為主要產品的京東方造成極大壓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京東方貿然上馬第五代TFT-LCD,是典型的“波峰投建,波谷產出”的舉措。京東方的第五代液晶生產線在切割液晶面板的經濟效率方面,難以同三星、LG、友達光電這些擁有更先進的第六代、第七代液晶生產線的“國際大鱷”相比,成本明顯處于劣勢。京東方一度寄予厚望的新液晶生產線,從投產的第一天開始就必須面對巨額虧損的處境。
中金公司的液晶行業分析師祝偉評價說,“作為后來的技術追趕者,京東方只能采用技術上可行的成熟技術。不能立即跟上最新的技術變化,這決定了京東方在成本上的劣勢。”
京東方公司年報顯示,到2005年12月31日,公司累積虧損約10.95億元,流動負載已超過流動資產2.39億元。
為幫助京東方脫離困境,在北京市政府的推動下,2005年4月10日,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聯手國內八家銀行,與京東方下屬公司京東方光電科技簽署總額為7.4億美元(約合61億元人民幣)的銀團貸款協議,重點解決京東方TFT-LCD第五代項目的資金短缺問題。這筆貸款,是當時建設銀行作為牽頭行為境內企業提供的金額最大的一筆美元銀團貸款。
參與此次銀團貸款的九家銀行的貸款資金組成情況是:建行北京分行2.5億美元、國家開發銀行北京營業部2億美元、中行北京分行6000萬美元、交行北京分行6000萬美元、農行總行營業部5000萬美元、華夏銀行北京分行5000萬美元、北京銀行3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北京分行3000萬美元、廈門國際銀行1000萬美元。
2005年10月和2007年3月,京東方TFT-LCD第五代生產線項目又兩次獲得北京市政府的政策貼息各9000萬元,以及北京市財政局的專項補助資金5327萬元。
但由于全球液晶面板價格仍處在低谷,加上京東方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虧損持續擴大。京東方的公告顯示,2006年預計全年虧損17.31億元人民幣,主營業務虧損12.2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減少35.27%。巨額虧損之下,政府的救助有如杯水車薪。
就在京東方國內的五代液晶生產線艱難前行的同時,京東方在韓國收購的液晶生產線,也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
運營韓國三條液晶生產線的京東方韓國子公司――BOEHydis從2004年下半年以來連續虧損,2004年虧損1452億韓元;2005年虧損1192億韓元(約1.25億美元);2006年僅上半年虧損就高達1190億韓元。不得已,京東方只能將韓國子公司申請企業“回生程序”,不再將其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一位了解京東方內部運作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京東方韓國生產線之所以連續虧損,除了生產線技術較為落后,最重要的原因是運營成本過高。他表示,當初京東方收購現代生產線,最看中的就是現代手中的液晶專利技術,以為收購完成后就能將技術轉移到國內。
但實際的情況是,液晶面板的生產更類似于手工藝品制作,流程控制、投料比例這些關鍵環節,都依照濕度、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完全靠生產線工人長期的經驗來把握,而這些關鍵環節的技術員工很難取代。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京東方面對強勢的韓國工會一再退讓,韓國員工在享受高工資、高福利的同時,大大推高了本就已經偏高的運營成本。“韓國一位工程師到中國出差,有時一天的報銷費用竟然高達5萬元人民幣。”這位人士說。
韓國生產線只是京東方國內五代線情況的一個投影。上述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京東方在國內的液晶生產線同樣由韓國員工全面掌控,韓國方面在原材料、設備的采購上具有決定性話語權;中方一提出改換更加便宜的采購渠道,就往往被韓國員工以“影響產品質量”為由否決掉。
京東方曾經希望逐步將國內的五代線移交給中國員工來運營,但這一目標短期內顯然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