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2.35:1寬屏幕的投影技術
要能充分利用一個16*9投影機的所有分辨率去正確顯示一個2.35:1電影的分辨率,消費者必須要在其16*9投影機的前端加掛一個1.333倍的光學鏡頭,以便將16*9的比例轉換成2.35:1的比例。市面上所銷售的16*9鏡頭大致上分兩種技術,垂直壓縮與水平擴張兩種,前者以美國的Panamorph為主,后者則以德國的ISCO以及Schneider為主,芬蘭的Prismasonic則是兩者兼具。Panamorph以及Prismasonic都是以prism的方式將16*9影像轉換成2.35影像,而ISCO及Schneider則是以傳統德國引以為傲的光學鏡片技術來做,價格當然就比以Prism為主的高出許多。
![]() |
ISCO Anamorphic |
當然16*9鏡頭也有其缺點。在光學方面,這些鏡頭或多或少會導入一些缺點,例如喪失一些亮度,從5%到10%不等;此外也會讓畫面的銳利度減損一些。最嚴重的挑戰是光學的變形,幾乎沒有一個鏡頭可以完全沒有變形,能夠保持垂直與水平線條的線性特性,而引進一些在邊緣的些許扭曲;有的則會引進顏色的偏差,所謂的Chroma Aberration,這會讓一條白線的邊緣出現紅藍綠的滲色問題,導致整體畫面的精細感下降。
![]() |
Prismasonic |
另一個挑戰則是操作面的,一旦加掛了這個鏡頭后,所有的影像都會投影成2.35比例,那么原本16*9的影像豈不是也跟著扭曲了?影像變成壓扁的形式。所以這些廠商又推出能夠將鏡頭移開的手動或是電動機構裝置,才能真正重現正確的原始比例。
可是這些相關的技術都有了以后,消費者的困惑可能比之前的16*9顯示器所面臨的疑點更多了。現在除了訊源端的問題(軟件的壓縮比例、以及訊源機器的硬件輸出設定)、顯示器本身的多種比例的選擇搭配,又多了一個是否能夠正確顯示比例的因素(16*9鏡頭的正確使用)。看來廠商的下一步應該是如何減輕消費者的疑惑、幫助消費者輕松重現正確的顯示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