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60英寸以上超大屏幕
當前,消費者對電視屏幕大小相當關注。目前,電視機的屏幕尺寸從20英寸到100多英寸都有,大致每增大10英寸,就形成一個尺寸區段,例如20英寸-29英寸、30英寸-39英寸、40英寸-49英寸、50英寸-59英寸、60英寸-69英寸等。
就目前來看,20英寸-24英寸尺寸區段的主導產品是液晶電視,25英寸-29英寸尺寸區段的主導產品是顯像管電視,35英寸-40英寸尺寸區段的主導產品是液晶電視,40英寸-50英寸尺寸區段的主導產品是等離子電視。
所謂主導產品就是在該區段最容易發揮優勢的產品,這里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價比的優勢。在屏幕大于60英寸時,微顯示背投電視是主導產品。
MD電視屏幕尺寸應定位在超大屏幕,即屏幕應在60英寸以上。有專家對現在新購置房屋客廳大小、人口多少、室內照明情況、時尚心理、觀賞情緒等進行分析,同時對生產過程、元器件成本、工藝技術、商業運作、售后服務成本等進行核算,最后得出大致意見:微顯示背投電視屏幕應以65英寸為基點,向70英寸、80英寸、100英寸發展,才能獲得較高的性價比。
108英寸的液晶電視(夏普在2007年美國CES展上推出)、103英寸的等離子電視(松下在2006年CES展上推出)、110英寸的MD電視(JVC在2006年展出),都屬于超大屏幕電視。這些超大屏幕電視產品從性價比上進行比較,微顯示背投的優勢是最明顯的。在不久的將來,在超大尺寸方面,液晶電視的價位可能是微顯示背投的5倍以上。
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的成本都集中在顯示屏上,顯示屏的成本約占整機成本的70%-80%。屏幕尺寸愈大,所占成本比例愈高,這對生產廠家和消費者都是不利的,因為服務成本太高,售后“三包”成為瓶頸。
而MD電視的成本構成是分散的,任何一個零部件成本都不會超過整機成本的10%。起初微顯示背投最受關注的是燈泡問題。燈泡壽命不夠長,價格太高,受到消費者質疑。現在問題解決了,燈泡壽命可達6000小時-10000小時,價格也大為降低。
綜合以上所述,MD電視屏幕應做到60英寸以上,以65英寸為優勢發力點,向100英寸發展。
適度薄型化
消費者對電視機的薄型化相當關注,曾有人主張,電視機“越薄越好”,這個問題應該探討,不能盲目追求。
MD的機身厚度決定于光學系統結構,一般采用多次反射光路,60英寸背投厚度約為40cm-50cm。為了機身的薄型化,許多廠家進行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它們主要是利用超廣角鏡頭和非球面反射鏡或自由曲面反射鏡實現薄型化的,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從實際生產上來看卻是困難的。無論哪種方案,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超廣角鏡頭的玻璃材料昂貴,非球面透鏡加工十分困難,非球面反射鏡和自由曲面反射鏡更是工藝難題。而模具制造、加工成形工藝、精度檢測、產品合格率、結構裝配等都是不易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了追求薄型化,而喪失性價比優勢,對MD來說是不可取的。應權衡兩者的利弊,適度進行薄型化。在成本經濟的前提下,厚度達到25cm-35cm就不錯了。若背投外形設計華麗而不失莊重,時尚而不失高雅,再配上立體音響,構成一套大氣的家庭影院,這才是理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