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長虹等離子難過技術關
等離子市場的持續萎縮和眾巨頭紛紛選擇退出國內等離子市場,與長虹依然選擇等離子技術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鮮明對比。正是基于這一點。業界紛紛對長虹賭注等離子一事持懷疑態度,有分析認為長虹等離子項目已經面臨未投產先退市的“窘迫”境地。更有分析指出,長虹等離子項目能不能順利投產、量產還是一個未知數。
長虹等離子屏技術主要來源于彩虹集團和收購韓國等離子企業Orion(歐麗安)帶來的技術。但是二者均沒有實現等離子屏幕的量產。其中彩虹的距離更遠。
彩虹集團是CRT彩電時代的國內CRT顯像管生產企業,目前在北京擁有一個等離子屏幕實驗室。彩虹之前對等離子的研發使其擁有135項專利,但不包括基礎核心專利。Orion公司是韓國較早進入等離子領域的企業,擁有365項等離子專利,其中有12項屬于基礎核心專利。在生產線建設上,彩虹處于實驗室階段,而Orion更接近工業生產階段。Orion擁有一條月產能相當于2000片42英寸等離子的生產線。
表面看來,長虹似乎能夠實現等離子屏幕生產線的順利建設,但是業內專家具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是核心專利嚴重不足,這必然導致以后巨額的專利費用,甚至是國外等離子巨頭的專利封鎖。另一方面,Orion自己只實現了2000片的月產能力,這離穩產每月每條生產線20萬片的距離還差很遠;而且Orion只擁有852*480標清產品的技術能力,目前該類型產品在大尺寸等離子或者是平板電視技術領域已經瀕臨淘汰。此外,長虹只收購了Orion的“空殼”和現成的技術,而不包括“科研團隊”。在平板市場上,等離子產品之所以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分辨率水平提高困難。Orion擁有的852*480分辨率屏幕制造技術已經面臨淘汰。據專家分析,截至今年年底,高清等離子產品將占據大尺寸等離子市場的主流地位。如果長虹不能在技術上有所突破,則可能意味著由于產品落后導致的“項目難產”。
8月10日,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主辦、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和等離子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等離子產業發展論壇”四川虹歐顯示器公司副總經理賈云濤發言稱,目前虹歐的產品目標是42英寸(XGA)和50英寸HD(XGA)級PDP模組及50英寸FHD PDP模組。同時虹歐已經完成了42HD、50HD第一輪的樣機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第二輪的42HD、50HD樣機和第一輪的50FHD的樣機開發工作,計劃于08年4月完成開發工作。
通過四川虹歐顯示器公司副總經理賈云濤的發言,可以看出虹歐的產品目標是42英寸高清、50英寸高清,50英寸全高清產品。而目前42英寸平板中的液晶電視,全高清的比例已經占據42英寸平板市場接近半數。今年日立、松下等等離子產品企業也紛紛推出了全高清42英寸等離子產品。其中日立還推出了42英寸全高清液晶電視。
同時業內專家指出,試制樣機的成功和批量生產的成功還是兩個概念。專家指出實驗階段的試制產品,27英寸高清等離子早已存在,而目前42英寸全高清剛剛量產。
分辨率問題是等離子技術向高清和全高清發展的最大難題之一。目前僅有松下成功解決了42英寸全高清等離子屏幕的量產問題。但是今年秋季松下新推出的全高清42英寸等離子依然被指技術不成熟,存在發熱量過高、功耗過大、亮度過低等弊端。長虹等離子項目順利進入市場首先要過“高清”“全高清”這一技術關,否則將會面臨入市即淘汰的命運。
同時長虹等離子屏生產線即便順利投產依然不能夠說大功告成。成品率是必須過得一道關,接下來是產量:長虹之所以把一期工程定為成200萬片以上的產能,一個用意就是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生產線開工一半能夠保證基本的運營費用,全開工則能夠實現盈利。對于等離子屏幕制造,基礎的產業規模是實現盈利的首要條件,只有當生產線的月產量穩定在10萬片以上時才能叫真正的量產。
量產規模過小在原材料采購、配套建設、倉儲物流方面單位產能的成本也會顯著增加。長虹等離子實現盈利必須具有一定的量產規模。目前國內市場的等離子年產量,預計07年不會超過70萬臺,而其銷量則不會超過45萬臺。市場規模元不能滿足長虹一期生產線半數開工的需要,這樣的市場狀況對于長虹等離子項目的盈利和生存肯定是一個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