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視像協會秘書長白為民早前率領中國大陸9家液晶電視整機廠商去臺采購時直言,中國大陸液晶面板業投資未來將以8代、8.5代或10代廠為主,期待臺灣的政策能放行,讓臺灣面板廠赴中國設廠。…詳情>>
在競爭對手仍然在為財務報表頭疼之際,LG Display(以下簡稱LGD)公司在面板產業率先走出困境,不僅實現了第二季度2.385億美元的凈利潤,還創下了月出貨量突破1000萬臺、大尺寸面板全球出貨量超越三星奪得第一的佳績。據悉,LGD在近期還將繼續追加26億美元擴張生產線,以滿足中國市場對其產品的強勁需求。…詳情>>
上廣電液晶五代線公司——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簡稱廣電NEC)因巨額欠債被認為是只“燙手山芋”,但現在一下子卻變成了多方爭奪的香餑餑。…詳情>>
2008年單價下跌過半的傷疤還沒有好,面板廠商又不安分起來——擴產、建設新線成為他們這半年最興奮的計劃。合肥、南京等地方也不甘寂寞,紛紛投入到液晶面板生產的洪流中。一面是虧損邊緣的掙扎,一面是義無反顧的投入。放手一戰還是坐以待斃?背水一戰的他們又嗅到了怎樣的機會?…詳情>>
2006年4月,深天馬與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上海天馬,注冊資本10.3億元人民幣。上海天馬一期投資32.9億元人民幣,在上海浦東新區建設國內第一條4.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去年第一季度已經量產。…詳情>>
李東生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給TCL趕超日韓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這個蟄伏四年的家電巨頭準備在液晶電視領域找回丟失已久的信心。 …詳情>>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張百哲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國液晶面板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主要在資金以及技術上。要建高世代面板生產線,資金是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有了足夠的資金,技術將不成問題。”“雖然中國平板顯示產業面臨著技術門檻、資金不足、投融資渠道不暢…詳情>>
記者昨天(7月30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原本計劃在7月底落實買家的計劃又再一次推遲,托管方上海儀電集團仍未作出最后決定。…詳情>>
美國權威調查機構Display Search日前公布的今年1季度全球電視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三星電子、LG電子兩家韓國平板電視巨頭占據了約33.4%的市場份額(三星電子17.2%,LG電子16.2%),遠遠超過索尼、夏普、Panasonic、東芝等日系企業23.3%的全球市場份額,較TCL等中國3大主要平板電視制造商份額總…詳情>>
7月29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TCL集團液晶平板電視投產下線剪彩儀式上獲悉,TCL集團成為成都地區第一家液晶平板電視生產企業,填補了成都地區平板電視機生產的空白。…詳情>>
7月29日,TCL王牌電器(成都)有限公司液晶項目投產下線啟動儀式在成都高新區西區隆重舉行。TCL集團(4.00,-0.28,-6.54%)在成都的第一期項目投資達5000-6000萬元,7月底第一臺液晶電視已經下線。…詳情>>
今年4月,三星、索尼向中國市場推出了LED背光源液晶電視。另一外資企業LG則表示將在今年底推出2個系列的LED背光源液晶電視新品。TCL、創維、康佳等國產彩電廠家日前則透露,LED背光源液晶電視是企業今年下半年的市場推廣重點。…詳情>>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出資20億元從日立引進國內第二條等離子面板量產生產線。在液晶市場一片高漲聲中,此次合肥斥巨資投入偏冷的等離子項目,業界褒貶不一。…詳情>>
索尼計劃投資1000多億日元(約合11億美元),與夏普合建液晶電視面板工廠,兩家公司將在7月底就合資工廠達成最終協議。索尼希望通過這一項目獲得足夠的電視面板,用于不斷增長的液晶電視市場;而夏普則希望找到一個合作伙伴來分擔工廠的巨大投資。…詳情>>
夏普將與Sony合資成立LCD電視面板合資公司,以往Sony面板主要來源為Sony與韓國三星合資的面板廠,在韓國電視品牌全球市占快速沖高下,Sony轉與夏普合作。日韓兩國液晶電視與面板的戰情升高,臺灣面板廠則因夏普加入供應來源,面臨更嚴苛的競爭。 …詳情>>
根據DisplaySearch最新關于全球TFT LCD出貨調查指出,6月份大尺寸面板(指10吋及10吋以上)出貨量達4,670萬片,較上月成長8%,并較去年同期成長24%,是有史以來單月份出貨量最高的月份…詳情>>
6月8日,由海信、海爾、創維、康佳、長虹、TCL、熊貓、上廣電和廈華等9家彩電企業組成的大陸液晶電視面板采購軍團,從臺灣滿載而歸。它們帶回的是與奇美電子、友達光電等臺灣液晶面板廠商簽訂的采購大單,總金額達到22億美元…詳情>>
隨著兩岸關系的和緩,七月份美國《時代》雜志就以“Rebooting the Dragon”(重新啟動巨龍)的專文,來描寫受全球經濟衰退重創的臺灣努力轉型,除了要從科技業一枝獨秀轉為產業多元化,臺灣同時加強與中國大陸經貿交流,借此促進經濟成長,并讓臺灣成為中國大陸企業的營運中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