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30期刊文說,兩岸關系突飛猛進,在經濟上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韓國媒體創造“Chaiwan”一詞,為什么怕“Chaiwan”? “Chaiwan”威力隨著兩岸之間的“經濟蜜月”關系將會進一步發展。
香港《亞洲周刊》2009年第30期刊文說,兩岸關系突飛猛進,在經濟上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韓國媒體創造“Chaiwan”一詞,為什么怕“Chaiwan”? “Chaiwan”威力隨著兩岸之間的“經濟蜜月”關系將會進一步發展。
當兩岸邁向六十年來最和緩的交流時期,臺灣科技業也以自身優勢和大陸市場結合、搶占全球市場,過去十年臺灣積極發展了LCD面板技術,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指出,去年第一季韓國在中國的LCD面板市占率還有46.2%,臺灣當時只有35%,但到了今年第一季臺灣逆勢沖到了56.5%,韓國卻掉到29.7%,在金融風暴之中,臺灣面板業率先傳出了好消息。
面板業是臺灣科技業兩大支柱之一(另一是半導體),面板業的景氣回春,背后原因和大陸直接相關:為了刺激內需經濟,大陸從今年年初開始實行“家電下鄉”政策,也就是農村地區居民購買家電產品時,提供百分之十三補助,由于該政策將補助金支付對象限定為低價產品,中國大陸和臺灣企業馬上就享受到利益。
“Chaiwan”的結合正在發酵
像LCD面板領導廠商韓國三星、LG等企業一直是大陸品牌供貨商,但是在今年初,海信、TCL、長虹等中國大陸主要電視機制造商將韓國產面板換成友達、奇美等臺灣企業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產品。
液晶電視品牌的銷售情況也是如此。三星電子雖然是世界第一大電視機制造商,但零九年第一季卻在中國市場排名降至第九位。
相反,中國大陸企業海信在同期售出九十四萬臺液晶電視,銷量和銷售額都位居首位,第二到第四位也被如創維、TCL、康佳等中國品牌包攬。在中國當地企業的低價攻勢,以及兩岸關系飛速發展引發的“Buy China”(購買中國大陸及臺灣產品)熱潮的夾擊下,韓國企業大受沖擊。
五月三十日,韓國大報《朝鮮日報》以“兇猛追擊的Chaiwan”為題,認為兩岸經貿合作對韓國形成強大沖擊。
“Chaiwan”這個字以普通話念起來像是“柴灣”,其實是由“China”和“Taiwan”二合一形成的新字,來強調兩岸結合對環太平洋地區帶來的新消長壓力,包括今年大陸部分外貿政策傾向“以購買臺灣產品為主”,就對韓國三星及LG等產品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果。
事實上從今年四月中開始,韓國媒體就指,大陸“家電下鄉”等政策大幅提升內需市場,臺灣電視用LCD面板廠商也跟著受惠,今年第一季就搶到不少大陸訂單,這種“Chaiwan”的結合正在發酵。
有趣的是,“Chaiwan”這個名詞居然是由韓國媒體說出,顯示韓國非常憂慮,曾在韓國留學、現任臺灣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就指出,如果把“亞洲四小龍”再分為兩組:香港和新加坡為較相似的一組,臺灣和韓國的產業結構則為相似的一組,都是發展科技業,并且出口為導向。
臺韓爭霸早就不是新戲碼,不管從早年體育文化中的臺灣籃球、棒球,到重工業中的汽車和電子產業,但不可否認,臺灣在過去二十年發展已漸漸被韓國趕上、超越,去年底韓國人均所得正式超越臺灣,韓國的電子產業三星、LG更成功的創立全球品牌,讓臺灣的代工制造輸了一截。
臺韓進軍大陸模式有別
從進軍中國大陸的模式來看,韓國主要以山東為登陸點,采“北↓南”的進攻路線,和臺商以華南地區為根據地的“南↓北”路線大相徑庭,但積極度相同。
在政治上,過去兩岸緊張,現在變成和緩,反觀韓國現在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反而臺灣與大陸互動越來越好,“尤其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訪大陸以后,兩岸又拉近一層,比南北韓的緊張情勢好太多了,”臺灣名投資顧問朱成志指出。
從經濟面來看,韓國有錢,朝鮮窮;相反的,現在中國大陸經濟實力逐漸壯大,龐大的資金和市場提供了絕佳的消費力量和發展空間,卻缺乏關鍵技術和完善的產業鏈及相關人才,但剛好由臺灣企業補足,大陸加臺灣兩者正好相輔相成,互補性高,發揮出“1+1>2”的威力,才是讓韓國坐立不安的原因。
臺商需找出更多差異化
隨著兩岸關系的和緩,七月份美國《時代》雜志就以“Rebooting the Dragon”(重新啟動巨龍)的專文,來描寫受全球經濟衰退重創的臺灣努力轉型,除了要從科技業一枝獨秀轉為產業多元化,臺灣同時加強與中國大陸經貿交流,借此促進經濟成長,并讓臺灣成為中國大陸企業的營運中心。
《時代》雜志回顧臺灣從二零零零年到二零零七年的GDP平均年成長4.1%,遠不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平均6.5%。全球經濟衰退讓臺灣電子業今年上半年出口大減二成八,首季GDP更縮水10.2%,創下歷來最慘紀錄。
這也是“Chaiwan”結合的重要經濟因素,但臺灣要在中國大陸、印度等崛起、大幅改變的國際大環境下競爭,臺資企業必需學會逐漸分散市場重心到中國大陸,減少對美國等市場的依賴。
早在二零零四年,印度商工部次長Jairam Ramesh便以“China”加上“India”組合成“Chindia”概念,這場“中國龍”與“印度象”的競合游戲,背后代表了高達二十三億人的龐大消費力,但是“Chaiwan”卻不只是外國媒體塑造的概念,隨著兩岸之間的“經濟蜜月”關系將會進一步發展。
大陸向臺灣派遣大規模商品采購團,預計在今年九月份之前繼續向臺灣派遣七至九次采購團,購買價值一百億美元的臺灣產品。采購團將輾轉于臺灣主要城市,介紹如何利用“家電下鄉”政策等大陸內需擴大政策。
如果是“經濟蜜月”,總有一天會結束,像趨勢家大前研一最近呼吁臺灣要趕快深入思考中國大陸市場,因為臺灣對大陸的經濟對策已落后其它經濟體五年以上,“再不努力的話,臺灣只能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