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產業結構的發展與變遷,改革開放號角的吹響開啟了中國經濟加速狂奔的黃金年代。短短幾十年,以人為切面,凝聚了許多“小人物”的大江大河;以“物”為切面,它承載著千百條經濟鏈條的興衰。產業帶作為一個穿越周期的中國式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樣本,鏈接著產業鏈上下游一代又一代奮斗者的縮影,還向全球市場展示了中國經濟的底層韌性。
“阿拉海寧是從雙山棚戶里,水缸、木棍、一把鹽酸、幾臺縫紉機起家,做皮革生意。”“幾代人從小作坊做到了浙江名牌,多少風光,多少輝煌。”電視劇《繁花》中小魏總寥寥幾句臺詞刻畫出了浙江海寧皮革從無到有的緣起。如同海寧皮革城這般將區域經濟幾何倍數放大的,還有同樣具有代表性,來自江西共青城羽絨服產業。
江西共青城的開發始于上世紀50年代,98名上海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到鄱陽湖畔的九仙嶺山腳下。不見高樓,不見煙火,眼前有的只有湖灘荒丘和叢生的雜草。青年們一鋤一鎬揮灑青春,帶著堅定的信念肩并肩開荒拓土,并發展了養殖行業。共青城最初以種植板鴨和養殖為主,后將目光投向廠內閑置的“滿地鴨毛”,并在板鴨廠里辦起了羽絨車間。
正是在這個溫暖的車間,誕生了中國第一件羽絨服,開創了中國羽絨服裝產業的先河,并隨后誕生“鴨鴨”這一中國馳名商標。巔峰時期,鴨鴨羽絨服占到國內羽絨服三分之一的市場。僅在北京王府井,鴨鴨羽絨服就開設了多個銷售點。外銷方面,鴨鴨羽絨服不僅飛進了克里姆林宮,還出口到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鴨鴨羽絨服的高歌猛進正展現了共青羽絨服產業的蓬勃態勢。伴隨著鴨鴨羽絨服的成長,羽絨服產業成為江西共青城的支柱產業,這座城市的羽絨服產業故事也更加豐富起來。羽絨對這座城市影響至深,在這個十多萬人口的縣城里,大部分人從事著相關行業。
隨著20世紀90年代,國內后起之秀品牌的崛起以及千禧年后海外品牌的涌入,行業競爭急速加劇。曾是“頂流”的鴨鴨羽絨服一度瀕臨破產,昔日光環黯然失色。回望中國產業結構的發展與變遷,蘊含著無數的機遇與挑戰。站在全球化的激流中,面對數字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產業帶又將走向怎樣的分野
以鴨鴨羽絨服為首的江西共青城選擇了積極擁抱數字化,進行產業升級。2020年,鴨鴨羽絨服進行股份重組,在電商端積極發力。在前端流量的獲取上,鴨鴨羽絨服入駐各大電商平臺,完成天貓、京東等貨架式電商,抖音、快手等直播類電商以及以視頻號為代表的私域電商線上全渠道矩陣布局。此外,鴨鴨羽絨服全力打造羽絨服裝智能制造標準化樣板工廠,引入自動化生產線以及智能倉儲管理系統,實現了從生產到倉儲的全鏈條智能化,實現效率與質量雙提升,加速向高端智能“織”造轉型。
以鴨鴨羽絨服為牽引,2021年武漢紡織大學與共青城正式合作成立研究院,探索打造“研究院+產業園”的發展新模式,全方位賦能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研究院圍繞服裝設計、面料研發、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涵蓋高新紡織材料、新技術工藝改進及智能制造、羽絨指數大數據等多個方面研發內容,重點承擔羽絨服設計研發任務。
從板鴨廠里的羽絨車間到羽絨廠的直播間,從生產車間到研究院,以鴨鴨羽絨服為代表的共青主動求變,破局自救。 也正是這大膽一躍,讓共青羽絨再度翻紅。經過多年的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成為共青城市的傳統產業、首位產業和民生產業。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將共青城定為紡織產業集群的試點單位,并授予其“中國羽絨服裝名城”稱號。此外,江西共青城還被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重點工業主產區。如今的江西共青城擁有500余家羽絨服裝企業、3萬余名技術成熟的產業工人。每年寒冬來臨,一條條世界上最“溫暖”的生產線在共青城內忙碌運轉。
近年來,各大電商平臺開始加大對產業帶的投入,對供應鏈進行提質改造,讓大量低價不低質的產品涌入市場,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鴨鴨羽絨服的再度崛起打破了產業帶競爭白熱化下被動的局面,不僅推動了江西共青城從原料到成衣的全鏈條發展,還通過品牌效應、電商賦能和區域協同,重塑了江西羽絨產業在全國市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