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晶的落寞
本月3日,《韓國經濟新聞》發布消息稱,LG顯示(LGD)決定自今年下半年開始減少電視用液晶(LCD)面板的生產量。同時,還計劃中斷有關電視用液晶面板的新投資。而做出此項決定的原因,一方面是受液晶面板價格暴跌導致的收益惡化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全球電視制造商急于向OLED產品轉換的行業背景。
而就在前一天,另有消息稱,LG顯示決定自今年下半年將液晶電視面板的產量較上半年至少減少10%以上。自本月起,位于中國廣州、韓國京畿道坡州的液晶電視生產線將陸續減少玻璃基板的投入量,準備減產。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疫情防控緩和的局面下,包括電視在內的電子產品需求明顯減少,且電視的需求下降速度要快于預期,未來液晶面板價格持續走低的可能性很高。這對于LG顯示來說,已經對其一季度的銷售和利潤產生了影響。
業界觀點認為,LG顯示或將在幾年內停止液晶面板業務,但并不會在當下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以不追加液晶面板新投資的方式,在現有生產裝備和人力資源的基礎上,以逐漸調整產量的方式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
與LG相對柔和的態度相比,三星的態度更加“決絕”。今年3月,就有韓國媒體《The Bell》報道,三星顯示(SDC)計劃于今年6月完全終止液晶面板生產。
液晶的輝煌,或許真的要落幕了。
(二)新技術的崛起
收縮液晶面板業務,探索新的技術領域就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事實上,究竟選擇何種技術路線,對于品牌商們而言,或許仍沒有定論,但可以確定,OLED和Micro LED是兩個重要的方向。
譬如,三星在官宣終結液晶面板生產后,就在QD-OLED、Micro LED等多種技術路線方面做出了嘗試。2020年底,SDC在位于韓國忠清南道的牙山工廠開啟了QD-OLED試產。2021年底的報道稱,三星電子計劃自2022年1月開始提高旗下Micro LED電視的產量,目標是月產約200臺110英寸機型。
LG顯示也宣稱,在計劃減少液晶電視面板生產的同時,將增加OLED電視面板的比重。今年1月,LG宣布將進軍大尺寸Micro LED電視市場,其首批Micro LED電視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問世。
(三)世紀對賭
至此,又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眾所周知,自上世紀中期開始,液晶顯示技術迅猛發展,并快速取代了電子管、等離子等技術,幾乎壟斷了所有類型的顯示應用。而在該領域研究的起步較晚,也使我國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始終只能追隨。
而面對未來技術路線的選擇,似乎也并不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自己的事情。以三星、LG兩個巨頭品牌為例,其仍在多種技術路線之間嘗試和選擇,包括OLED路線和Micro LED路線。決定權似乎在于,未來哪個技術更受市場和資本的歡迎。
而對于國內顯示企業而言,似乎態度更加明確,那就是Micro LED。與液晶技術研發起步較晚不同,我國企業在LED顯示技術研發和商業化應用方面,幾乎與外資企業同步,甚至在部分領域還處于行業領先。另外,背靠龐大的國內市場,我國在LED顯示商業化應用上,也快人一步。
于是,不同陣營對待不同技術路線的態度就變得非常微妙。
在OLED方面,目前韓國品牌仍占據很大優勢。據Omdia報道,2021年全球OLED市場,LGD市場占有率為99.7%,SDC為0.3%。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尚沒有大量生產OLED電視面板。對于外資品牌而言,其在OLED領域優勢更加明顯,而在Micro LED領域,則優勢似乎并不明顯。于是,有韓國業內人士認為,韓國企業當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維持OLED面板技術的領先地位。當前,韓國企業需要對大型OLED面板的生產、新技術開發等進行追加投資。
“液晶之后,下一個是誰?”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外資品牌在OLED和Mciro LED的路線選擇上,或許前者的優先級更高。而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則是Micro LED排在前面。于是,下一個顯示世代的品牌格局,似乎也全然決定于對這個問題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