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泰、藍思科技、歐菲光2021年業績預告已經出爐,從這一份成績來看,去年都表現得不是太好,歐菲光凈利虧損高達19億元以上,合力泰凈利潤不足1億元,扣非后虧損高達7億元以上,藍思科技雖然不是虧損,但凈利足足降了5成。
合力泰2021年扣非凈利潤預計最高虧損10.8億元
1月29日,合力泰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6億元-0.9億元,同實現扭虧為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10.8億元-7.2億元,虧損幅度有所收窄。
合力泰表示,本報告期公司通過加強供應鏈及生產的組織管理,有效控制成本,公司毛利率比同期增加約 2 個百分點,毛利額比同期增加約24%。
同時,合力泰處置子公司東莞市平波電子有限公司、山東合力泰化工有限公司、淄博新聯化物流有限公司的100%股權,另無錫藍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引入投資者后公司不再擁有控制權,前述事項共產生投資收益金額約7.62億元。另外,報告期內公司其他收益對利潤總額的影響金額約5.69億元。
不過,報告期內,合力泰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商譽、應收款項、存貨進行了減值測試和分析,減值對利潤總額的影響金額約-5.40億元。
歐菲光2021年業績預計最高虧損達27億元
1月28日晚間,歐菲光發布公告,預計2021年凈虧損19億元-2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19.4億元。同時,經歷了2021年的陣痛期,歐菲光也努力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并已剝離低效資產,調整主營業務結構,爭取提升公司整體發展質量。菲光還表示他們正積極布局第二增長曲線,多渠道發力,同時發力拓展產業鏈上下游,盈利能力有望不斷改善。
公告透露,歐菲光在2021年凈利潤同比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七點。其一,境外特定客戶終止采購關系產生的影響:公司與特定客戶相關的產品出貨量同比大幅度下降,同時公司承擔了與特定客戶業務相關的子公司在終止采購關系后所產生的運營成本。
其二,因國際貿易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公司H客戶智能手機業務受到芯片斷供等限制措施,導致公司多個產品出貨量同比大幅下降。其三,公司對各類資產進行了全面清查,進行減值測試,對可能發生減值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其四,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為盤活公司閑置資產,提高資產運營及使用效率,公司處置部分子公司的土地使用權及廠房,對報告期內的利潤產生了不利影響。
其五,公司對參股公司安徽精卓光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相關資產減值損失進行了補償,詳細內容請參見公司于2022年1月27日披露的《關于出售安徽精卓部分股權暨關聯交易的進展公告》。
其六,公司相關參股公司報告期內經營出現虧損,導致公司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其七,公司在發展核心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新業務,布局智能汽車、VR/AR、工業、醫療、運動相機等新領域產品等光學光電業務,新業務研發投入較大,對報告期內利潤產生了一定影響。
藍思科技:預計2021年凈利潤同比降逾五成
1月28日晚間,藍思科技發布2021年度業績預告。該公司預計2021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07億元-23.9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9%-51%;預計2021年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13.43億元-17.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0.07%-61.34%。
就業績變動原因,藍思科技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實現穩定增長,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59%-5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70.07%-61.34%,具體情況如下:
(一)公司經營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1、報告期內,限電對公司訂單的生產交付、經營調度造成一定影響。湖南各園區、泰州園區、東莞園區因限電導致部分工廠被迫臨時停產,既定生產、交付節奏被擾亂,員工流失,造成良率波動、成本上升,無法按照原計劃及時完成生產、交付任務。
2、公司積極響應國家“共同富裕”倡議,從2021年9月1日起提高了基層員工的薪資標準,人力成本有所增加。另外,限電、停產使得員工流動性增加,公司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額外增加。
3、隨著公司完成對泰州園區資產交割,公司金屬業務實力得到極大增強,泰州園區持續推進自動化升級改造、管理融合與改革、控制材料成本、提高自制物料供應比例,大幅提高了金屬業務市場份額,通過建立研發與綜試,深化與大客戶戰略合作并提升研發能力,對提前深度參與客戶新項目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園區還投入資金新建員工食堂、文體娛樂設施、優化宿舍條件,全面開展企業文化建設,以穩定員工、增強團隊凝聚力。
但與此同時,泰州園區人力結構中的直招比例較低,配合客戶新立項的研發項目較多,人力成本、研發費用上升,影響了盈利水平。
4、公司年內新增黃花、湘潭兩大新園區投入運營,新工廠、新產線、新團隊等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前期運營成本較高,且產品結構以新產品為主,研發投入較高,招募員工費用及人力成本增加,因此短期內尚未產生效益;
5、報告期內,公司下游客戶對新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需求旺盛,公司與手表、VR、AR等智能穿戴類新產品,中控屏、B柱、新型汽車玻璃等汽車類新產品,智能手機中框等各類金屬合金產品相關的研發項目、研發支出大幅增加,對短期內經營業績造成了一定影響。
6、新冠疫情和全球雙碳政策導致工業品原材料供應短缺、價格大幅上漲,使得公司采購成本上升,對盈利造成負面影響。同時,新冠疫情導致芯片、半導體供需矛盾逐漸加劇,使得公司部分客戶出貨不及預期。
7、由于新冠疫情卷土重來,下半年以越南園區為典型的境外業務持續受到影響,物流受阻、供應鏈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了訂單的生產和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