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視訊網路的主角無疑“非云莫屬”。2021年IFC展會上,這一趨勢表現的更為淋漓盡致。作為全球最早一批實踐分布式視訊平臺技術、國內市場云視聽工程行業的領袖,以及“全域云”概念的首創者,上海寰視如何看待今天市場的“云”高潮呢?
借助IFC展會的機會,PJ網有幸專訪了上海寰視副總經理鄧泓海先生。鄧先生深刻的向我們闡釋了“云視聽”產業的發展現狀、主要行業矛盾和未來前進方向。
技術門檻,不等于“好用”門檻
目前,基于云技術的視聽工程產品,正在呈現一個井噴現象”。這一方面說明,上海寰視最早蹚出來的這條道路無比正確,也說明了“基于云的視聽工程解決方案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但是,鄧先生進一步指出,2021年出現這樣一個“云”爆發的高潮,也得益于“疫情”讓市場在封鎖和隔離措施下,面對了“更快迭代”的客戶需求。
雖然疫情的因素,不是云技術在視聽領域一定火起來的必要原因,但是新冠疫情確實強化了這一過程、加速了云技術的應用普及進程。但是,鄧先生更深層次的指出,這一點對于寰視等早有準備的“先行者”是重大機遇,而對于“臨時上”的那部分市場參與者,就會成為一個“品質參差不齊”的誘因。
對于一項新技術,在視聽工程上的應用,鄧先生將其分成三個層次。第一是,核心技術這塊,能夠將分布式、云、4K和8K、新一代編解碼技術應用到視聽工程中,門檻并不高。而且是“門檻在不斷降低”的。因為,這些技術的核心基本是從更大的產業范圍內得到的“成品供給”。例如,云技術就來自于IT行業。
但是,第二方面,視聽產業不可能直接拿來原始核心技術做項目——視聽企業需要搭建自己的產品框架體系和應用平臺。比如,上海寰視的全域云平臺,雖然核心上繼承了上一代云平臺和分布式技術的眾多創新,但是依然需要一個全新搭建的平臺體系:這個平臺體系寰視經過了3年多的研發才成型。
而這個應用平臺和框架的理念、技術和細節能力,則決定了至關重要的“第三個層次”:即面向具體的客戶需求的時候,能不能“靈活高效、成本可控”的滿足客戶的差異性。上海寰視的云平臺服務能力,可根據需求進行私有、公有、混合部署,現已有WEB服務、流控制服務、開放接口等多種平臺,可結合場景快速便捷地調用可視化信息,開發符合不同場景的業務應用,或與其它云或系統集成整合
這第三層次的能力,即是平臺框架水平的體現,也是企業解決方案對于客戶需求的把握能力的體現。鄧先生指出,實際的行業實踐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指標上、核心概念上很高端,但是客戶用起來則“體驗不好”——細節完善性,架構合理性與可擴容、可兼容性,客戶需求的精準服務能力等,最終決定“從云到落地”之后的“客戶能得到什么價值”。
所以,鄧先生認為,云這個很潮的概念,在核心技術門檻上的“難度”與真正讓客戶“好用、易用”的難度,不是一個問題——一些企業進來容易,做好卻并不容易。例如,十幾年前,分布式概念也誕生了很多創新的視聽工程企業,但是最終能夠在分布式上長期走下來的,只是極少數。“云概念上,恐怕歷史還會重演”。
對此,鄧先生給予行業同仁一個建議:面對云技術的發展,必須從核心技術——云;應用框架和平臺體系——產品和解決方案規劃;客戶價值的實現——即客戶需求挖掘和行業方案針對性等三個層面推進“云與專業視聽”的融合。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基于云技術的,符合市場真實需求的“云視聽供給方案”。
用良性競爭,呵護行業長期成長
在回答我們,行業內的“云熱”是不是追賣點的問題時,鄧先生表示,現在的工程視聽市場的客戶選購產品和系統,存在顯著的“差異化”特點。
例如,一些情況下,客戶比較注重“高大上”的參數。因為它這個項目,更多就是為了體現“我在追隨科技進步”:客戶可能自己都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要有這樣一個項目和系統。同時,更多的情況,特別是在疫情之下,各個部門和單位,經歷了“封鎖、隔離、云辦公”等考驗之后,那些擁有成熟的系統應用經驗的客戶,往往更容易從理性出發、從應用價值出發,選擇自己的系統。
當然,也有一些客戶的“價值點”更特殊。比如,任務式的完成一個系統建設、或者過度考慮價格成本問題。這樣的項目建設,往往也會在后期的應用中“問題頻出”,或者“閑置不用”——即最終客戶看不到一個正面的、好的價值。
單純追熱、蜂擁而上,可能就會給客戶帶來負面的影響:客戶用了一套不好用的系統,比如分布式或者云系統,不好用,客戶就可能形成‘這個技術不好’的印象”。在鄧先生看來,國內視聽工程行業的市場格局比較分散,參與力量眾多,這一方面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另一方面也是“魚龍混雜”。
即“非良性的競爭”是大量存在于行業之中的。但是,“大浪淘沙”,市場和行業的最終格局,還在于“價值驅動”,而不是單純拼概念。只靠光鮮外表贏得了個別時刻,卻終歸不能長久。鄧先生特別強調,工程視聽產業是一個“特別緊密貼合客戶”的行業,任何事情都沒有客戶得到的“最終價值”更為重要。
從客戶價值出發,選擇新技術、新方案;而不是從新技術出發,去消費客戶的信任”,這其中“價值驅動、概念驅動”的差別,對于行業的長期健康成長、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而言,是天壤之別的。上海寰視所有創新的成功經驗就是,一定要落在客戶價值這個基本點上,時刻不能忘記“客戶價值”這個初心。
關注下一代,不斷創新與學習
無論市場競爭格局如何演變,不變的是“專業視聽工程”的云時代已經來臨。這充分證明了5年前上海寰視的戰略判斷。不過,作為行業領頭雁,寰視已經進入“后云”時代。
鄧先生指出,專業視聽工程行業是一個快速技術迭代的“學習型行業”、“創新型行業”。這個產業內的每一個企業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做好眼下,更要不斷學習和創新,去尋找未來、去創造下一代。目前寰視云技術的應用,已經進入“全域云”的新階段。即不僅是將云技術應用在視聽工程之中,而是要整合“客戶的云資源、云體系”,讓專業視聽與客戶基于云的整個IT信息化過程共振。
上海寰視全域可視化云整體解決方案突破了數據壁壘和可視化信息資產利用難的問題,通過專網、廣域網、4G/5G移動互聯網等各類網絡環境,實現了全地域、全領域、全類型的可視化信息互聯,以及跨地域視聽可視化信息連接調度、存儲與共享協作。
即,不僅是視聽的“云技術”,而是視聽基于云技術的“標準資源化”:首先是,跨越地域限制的視聽資源和可視化協同;第二是,跨越技術限制,如公有云、私有云,本地服務等,突破傳統視聽資源和標準IT大數據資源區隔的全面可視化協同體系;第三是,開放性的云技術框架——這個先進的開放性云技術框架,不僅能裝入客戶現有的IT和視聽數據與信息資源,也能面向未來的嶄新數據格式與應用需求、AI和智慧化應用而不斷自我成長。
簡單講就是橫向的空間域、縱向的技術深度、跨部門和技術的多態性、兼容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擴容性等等,‘寰視的云框架,實現全域’覆蓋。”鄧先生指出,未來專業視聽產業將朝向全域互聯、全域融合、全域協作的方向發展,這是視聽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這也是寰視眼中,云之后的“下一代”。
不斷創新、不斷總結,不斷學習、不斷深入……”,上海寰視正是以這種“馬不停蹄”的革新精神實現了行業引領,成為視聽工程產業,新技術、新方案的創造者,并不斷在信息化融合體系中,為視聽工程產業找到更多的價值點,為客戶創造更大的應用價值。
后記:“有云和把云用好是兩件事情!”這是鄧先生反復強調的一點。在視聽產業的技術升級中,扎實的從客戶實際應用細節出發,去創造客戶的真實價值——鄧先生認為“守望客戶價值”,是視聽工程企業一切創新和學習的歸宿點。只有緊扣這一點,企業的任何戰略才能有的放矢,企業才能在不斷成長壯大。這也是上海寰視一路走來的基本經驗,即最新科技、創新與客戶價值的深度緊密結合。這也是專業視聽工程行業最基本的技術和戰略性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