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逐漸走向尾聲,對于大屏顯示行業而言,“變”可謂這一年的關鍵詞。那么,行業究竟出現了哪些變化?未來又將走向何方?企業又當如何安身立命?……帶著這些問題,投影時代網(pjtime)對“微距背投”技術領創者——北京環宇藍博科技有限公司(LANBO)金總進行了獨家專訪。
(圖)環宇藍博金總接受投影時代網獨家專訪
一、【破舊迎新】
——如何走好下坡路,是任何企業的安身立命之題
縱觀2019年的大屏顯示行業,經營壓力增大成為不少企業的共同感受。金總認為,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當前我國乃至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室內大屏顯示行業歷經多年連續高速增長,存量市場已被嚴重消耗,增量市場上升的天花板逐漸顯現。同時,長期的多方市場博弈也讓大屏顯示產品的價格更加趨于透明,價格上限封頂,導致利潤空間進一步下滑?傮w而言,行業已越過巔峰,轉而走向“下坡路”。
事實上,困擾當前企業的產能飆升、同質競爭、價格戰等問題由來已久,只是在行業處于上升期時,這些問題會被更具彈性的市場規模消化掉。但當行業下行,一些企業并沒有及時轉變思維,仍在沿用上升期的經營戰略,致使這些問題日益凸顯。典型現象是,原有的通過更大規模效益所支撐的低利潤模式將日益捉襟見肘,度日艱難。因此,在新的行業發展時期,企業不僅需要審視經營思維的慣性誤區,更要尋求能走出困境、開辟新的增長動力的良方。
二、【化危為機】
——站在護眼制高點,持續拓展應用創新空間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危與機往往并存,而環宇藍博正是抓住了機遇,巧妙地完成了個中的轉化。金總介紹,對于室內顯示應用,任何技術都無法回避“近距離”和“長時間”觀看的兩大挑戰。盡管從這兩個角度來看,DLP技術相較于小間距LED優勢更加顯著,但后者對于市場的強力沖擊形成了持續的替代性趨勢。而在這其中,在大屏顯示行業深耕十七載,深知各種顯示技術特性的LANBO恰恰發現了新的機會。
“是什么導致了DLP與小間距LED在視覺體驗上的差異?”,“能否將DLP與LED兩種顯示技術的優勢互補,合二為一?”——正是明確了這樣的創新方向,才有了如今為行業熟知的“無藍光,更護眼”的微距背投技術。而護眼這一屬性,不僅適時地彌補了大屏顯示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鍵性缺失,更加成為當下主流小間距LED顯示屏企業不可忽視的行業性標準。也正是憑借這一獨特定位,LANBO將微距背投推上了行業創新的制高點。
一切都源自那份對“不走尋常路”的思維模式的執著,一切又都歸于創新邏輯!绊槕袌鲂枨螅闇视脩敉袋c,集中力量解決用戶難題”——再天馬行空的想象,都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努力。
金總指出:“當我們真正地站在用戶痛點的角度、深度思考時,就會發現這個行業其實從來不缺少創新的機會”。比如當像素間距達到P1.0時,每平方米便擁有100萬顆燈珠,這時,可靠性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如果以萬分之一的死燈率來計算,每平方米就會有100顆,十萬分之一依然有10顆?梢哉f,越是超大尺寸的應用領域,這個問題越是被放大。特別是在消費級領域,更需達到百萬級水準(ppM),才能真正讓用戶放心應用,而現有的產品工藝尚無法達到這一目標。于LANBO而言,問題越是難以攻克,越是意味著此中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因此公司將其做為未來長遠的創新重點,并將協同整個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共同解決這一痛點。
不止如此,公司未來還將進一步縮小像素間距水平,提升微距背投產品的畫質表現,未來將向P1.0-P1.25發力。
同時,公司還將進一步開拓租賃市場。盡管被行業普遍認定為一片紅海,但在LANBO看來,租賃市場卻是極具潛力的藍海。金總介紹,據粗略統計,僅北京、上海、深圳就有至少10萬平方米的存量,全國更是有著上百萬平方米的存量,更不用說全球市場。針對這一龐大的存量市場,LANBO跳出了傳統企業爭相降低像素間距的競爭套路,轉而以推出微距透鏡產品以光學方式提升畫面細膩度的方式來幫助租賃業務提供商實現物盡其用,跳脫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同時開辟了存量市場升級的巨大商機。
而在應用創新層面,LANBO將在持續向會議、教育等細分行業市場深度滲透的同時,積極探索微距背投在電影、傳媒等新領域的應用。這方面,成都地鐵站的廣告屏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樣板。
三、【以簡御繁】
——精兵策略,構筑全新經營模式
對于自我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是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基石,LANBO亦是如此。盡管微距背投產品的推出在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LANBO也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創新立企的傳統也意味著公司在市場運作方面較為欠缺。套用我們熟知的“木桶理論”,那么市場營銷則是公司當前最大的短板。
事實上,長期以來,LANBO就在不斷探索更加高效的營銷模式。早在DLP業務時期,公司就深刻認識到基于“人海戰術”的倒金字塔型銷售結構是一種低效率、高成本的模式。而微距背投技術作為公司獨有的創新顯示產品,更加迫切需要構建自有的生產體系。為此,公司積極進行了全新銷售體系的構建及驗證性的探索——摒棄當下以人員數量推動規模的粗曠式發展,追求以精兵為杠杠,持續向下撬動更具縱深性、多層級的渠道資源的“輕狀態”。延伸至售后,將過去100%由廠家完成的工程、售后服務等重成本環節,通過專業、系統化的培訓將其轉化為代理商的自身增值性服務能力(2019年,三分之二的這類服務均由代理商完成)。
在這些一系列的嘗試過程中,通過幾年時間的不斷驗證與反饋,效果已經開始凸顯——大幅縮減后的銷售團隊,非但沒有拖公司利潤的后腿,反而實現了效率的成倍增長。但金總也指出,當前的銷售體系,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在構建生態化構架和實現更具縱深層級的渠道布局的需求下。為此,公司將在2020年推出開展招商會等措施,進一步探求新模式下,效率與成本之間的新突破。
四、【萬法歸一】
——30年LED只是開始,micro-LED或歸一!
而談及未來行業的發展走向,金總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micro-LED技術前景的樂觀,也表達了對當前技術發展階段的看法。金總指出,當前行業對micro-LED技術存在多種定義,但事實上,并沒有統一標準去界定。在金總看來,Micro-led 是以芯片小于50μm為標準最為準確。目前燈珠的芯片(燈絲)采用的是英制單位mil(密耳),1mil等于千分之一英寸,相當于25.4μm。而目前行業發展階段所能達到的芯片級別是 4X8mil ,也就是200μm的水平,在這個尺寸范圍上,通常還是稱為“mini-LED”。并且還是在倒裝工藝的前提下,而正裝工藝中還要增加“打金線”的空間。索尼黑彩晶可以說給micro級別的LED產品立下了標桿,其芯片水準大概達到30μm,已經十分接近1mil。因此從芯片級別來看,行業并未達到micro-LED水準。
其次,巨量轉移技術也極大地限制了micro-LED的商業化進程。以4K為例,要達到3840×2160分辨率,就需要820萬顆燈珠(像素點),而每顆燈珠又包含紅綠藍3顆芯片,總數是2490萬。如果按照micro 級別,要將如此巨量且微小的芯片轉移到PCB板之上,按照當前的轉移效率則至少需要長達1個月的生產周期,就更不要說4倍于4K的8K顯示了。因此基于當前效率的巨量轉移技術,是無法實現真正實現micro-LED 量產化、商業化應用目標的。
此外,越是微間距的顯示產品,越是需要更加精密的工藝材料。當前能滿足于200μm芯片,即mini-LED級焊接需求的PCB板,只有極少數的廠家可以實現。因此綜上所述,距離真正的micro-LED,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金總指出,LED行業至今已有30余年的發展歷史,更是從戶外成功走進室內顯示,整個行業發展到一個歷史性的高度,但LED顯示技術其實才剛剛開始。隨著行業精細化分工下的專業深度不斷精進,呈現出各產業鏈環節同步上升。未來芯片尺寸將更加微;巨量轉移技術將更加高效,當行業真正步入micro-LED時代,將為整個LED顯示行業打開一片新的天地。小到智能手表、智能手機、iPAD,中到顯示器及家用電視等,大到影院屏、報告廳、控制室大屏,micro-LED將擁有全方位的市場應用空間。甚至可以大膽預測,micro-LED將形成“顯示技術的歸一”也未可知。
可以確定的是,micro-LED已經成為行業可以預見的未來,更是LED顯示技術一次歷史性的機遇,同時也必將推動行業邁入“微米級”高精密制造體系。但這個機會究竟屬于誰?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