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產品,它的價格錨點應該在哪里呢?如果品牌期望的是擴大市場份額,那么就必須以“低于同類產品的價格傾銷”——這是“規模主導的錨點”;如果品牌的希望是利潤,那么這款產品的價格就必須是“利潤預期+成本+品牌價值”之和,這是“利潤錨點”。
2015年春季,創維集團推動創維旗下的主品牌“創維”和“酷開”分立的原因,就在于前者要去抓住利潤錨點;而后者要去抓住規模錨點。這是行業中傳統強者可以選擇的邏輯。但是,很多品牌、尤其是新興品牌卻難以實現“利潤與規!钡钠胶。
如,新興互聯網品牌,現在的第一要義是要有一個生存空間,即利潤次要、甚至可以不要,但是規模必須獲得。這些品牌實際上構成了行業“價格體系”的下線。另有傳統彩電品牌,并沒有實施明確創維那樣的“二元”戰略,這樣就必須在不同的產品之間,確立不同的市場目標。如,TCL和海信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推出的廉價曲面的電視,就是“差別市場的規模殺手”。
不過,不管是何種策略:規模和利潤之間的矛盾總是從在,因為前者意味著低價,后者意味著高價。更為重要的是,任何品牌都可以采用這兩種價格錨點策略,所以這些策略不構成品牌差異性。而一旦有超過2個品牌的價格策略一致,那么品牌價值就成為“唯一的變量”。
小米的吸引力、酷開的吸引力、創維的新形象、海信的傳統魅力這些構成了基礎價格錨點策略之上的“增益部分”。尤其是在電商“透明”價值的放大鏡作用下,在主流產品上“品牌價值”或者說是“品牌文化魅力”就成了關鍵選擇條件。即,企業的策略只能是“規模與利潤的矛盾運動在品牌價值上的平衡”。
但是,今天的國內彩電市場恰恰缺乏“品牌價值”的公認價值體系:一方面,新品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傳統品牌正處于轉型之中。這就成為了產業“亂”字的根本:如2015年一季度銷售規模和金額同比大漲,卻在二季度雙雙下降,其中銷量規模同比下滑2.5%;三季度前兩個月的低迷與第三個月的高增形成了巨大反差,而之后10月份又迎來一個銷售額的滑坡點。
這些變化,固然有受上游面板價格走勢與波動影響的因素,但是也體現了整個產業的“低谷波動”的價值體系重構的階段特征。
所以,國內彩電產業的根本問題是:市場需求基本飽和基礎上、電商轉型背景下,廠商如何確立自己的新位置;蛘哒f,品牌的價值益處能在規模與利潤之間維持怎樣的平衡!而,行業性的虧損潮,則將推動這種以品牌新價值定位為核心的“洗牌”運動的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