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國內市場,行業性的低迷或者虧損,在歷史上曾經數次出現。但是,2014-2015年這一時期卻具有一些特殊的統計學特征。
第一, 電商成長快的時期,恰是波動性最大的時期。如2014年前三季度,電商平臺成長率高達8成,造成了市場零售均價的大幅下降。2015年9月、10月電商彩電占比再次大幅提升,并達到驚人的17%,較去年同期的10%左右大幅提升,而這一時期彩電均價也創造了近年來的“下滑之最”。
亦,彩電行業目前的價格戰發起模式,已經從傳統企業的對抗,轉變為線上品牌主導的型模型之下。互聯網和電商彩電市場雖然成為行業維持銷量穩定的“神器”,但是也是價格戰“利潤放血”的劊子手。
第二, 不同市場和不同品牌的境遇顯著不同。如三季度,雖然有多家彩電品牌“歷史性巨虧”,但是也有海信等品牌獲得利潤增長。行業品牌之間的結構性分化比較明顯。同時,農村市場的相對穩定與增長,和城鎮市場的波動率更大、總體規模下降也表現出鮮明對比。
這種結構分化表明,一個品牌在互聯網和電商領域布局強勢,則更渴望保持穩定(如創維的子品牌酷開,就起到了銷售量穩定器的作用);同時,一個品牌的品牌溢價和互聯網文化渲染比較成功,則有利于保持利潤穩定。
這種分化還表明,電商渠道占比較大的城鎮市場,由于電商行情的節奏作用,表現出比線下渠道占比更具優勢的農村市場更多的不穩定性;此外,低價格對市場需求總量的啟動作用,在城鎮市場基本失效,而農村市場依然可維持“價格下降——規模擴長”的正反饋鏈條(雖然這種反饋強度也在削弱)。
以上這兩個方面的特征,充分說明國內彩電市場已經進入一個“電商”主導時代。雖然電商的市場占比還在五分之一臨界點,但是已經足以形成“最大變數”的“壓死駱駝的稻草”效應。
對此,一個基本的邏輯起點是“長期有效的價格和價值透明”。電商平臺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消費者可以輕易掌握海量信息,幾百臺產品的參數對比、價格對比也只不過是一兩天的工作量。而此前,只能通過賣場實體店獲得信息的消費者者,至少要付出數倍的成本,而且得到的還可能是“加工過的虛假”信息。
在更為透明的競爭環境下,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規律必然更為顯著——所以,彩電品牌除了大量虧損者之外,還有一批盈利或者銷售規則增長者;在更為透明的競爭環境下“底線概念”凸顯,即不同品牌的類似產品的價格排位,按品牌溢價能力呈現固定化,如果高溢價品牌控制在合理利潤區間定價,其他品牌階梯形的價位分布,必然導致大部分品牌無利可賺;在更為透明的競爭環境下,越是消費便捷的地區,越是容易形成基于電商行情規律的短期“量、價波動”,即城鎮市場表現出更多的市場波動性,農村反而更為穩定;在更為透明的競爭環境下,消費者擁有一個長期的“供給穩定”預期,消費在信息手段的廣泛應用背景下也更為理性,這必然降低長期時間內價格下降對市場規模的提升作用,同時也影響高溢價產品的市場占比幅度,進而削弱廠商盈利能力。
綜上所述,彩電行業嶄新規律模型的核心既是“電商帶來的信息透明”。這是引起目前彩電行業虧損、量價齊跌、品牌和區域市場分化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