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國內面板投資的巨大和躍進,以及OLED替代前景的日益顯現,郎咸平先生對國內面板產業提出了兩個結論:“(躍進大投資)其結果必然導致嚴重產能過剩。更可怕的是三星斧底抽薪的發展新一代有機液晶面板(實際為OLED,有機半導體面板)。三星新面板一旦上市,中國幾千億液晶面板行業將重蹈光伏覆滅的覆轍”。但是,筆者認為這兩個結論無一能站住腳。
全球性的面板產能過剩論由來已久。尤其是在2011年到2012年初,連續五六個季度的行業性虧損,更是加深了人們對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擔心。據悉最艱難的2011年底到2012年初,夏普十代線開工率只有不足50%!
但是,面板產能過剩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是持續的還是短暫的,卻沒人能在2012年初給出結論。隨著2012年年中,第三季度全球面板產業的產能的回復和部分產品價格上漲勢頭的形成,人們對于面板過剩的短暫性和相對性才有了科學的認識。
實際上,顯示面板的需求市場非常巨大:液晶電視替代傳統CRT電視的進程依然沒有在全球范圍內完成;平板電腦等新型消費產品大量消耗了面板產業的產能;臺式電腦和手機顯示屏幕的大型化,使得即便這兩個行業銷量原地踏步,其對面板行業產能的消耗也在增長,而實際上電腦和手機的全球銷量也在增長;新興經濟體經濟的發展為顯示產品消耗提供了新的空間;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拓展了顯示產品在商用領域的應用范疇……
與這些長期性的增長性市場因素相比,2011年到2012年初的液晶面板行業性虧損更有特殊的經濟背景: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夏普的巨虧,與其國內勞動力成本、電力成本、運營的其它成本較高、日圓不斷增值、夏普對自身彩電銷量下滑估計不足等內外部原因都有關系,而不是簡單的“行業過!钡漠a物。可以對比的例子是,在所謂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個財年(2011財年),三星液晶面板業依然實現了盈利。
液晶面板產能是不是過剩,隨著國內面板企業的投產會不會更過剩,是一個難以給出確切結論的話題。但是,全球顯示市場總體需求依然在增長的事實,足以支持一部分新的投資。此外,考慮國內投資的市場前景,還需要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
目前國內彩電制造業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消耗行業。同時,國內手機、PC制造業,也是全球消耗液晶面板僅次于國內彩電業的兩個行業。而國內液晶面板的實際自給水平還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單獨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本土面板產能還有巨大的缺口存在。
同時,即便是全球液晶面板產能過剩,也不應該就認為國內企業的投資會付之東流,國內面板企業會虧損。產能過剩行業的本質競爭是成本競爭——這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誰的成本低,誰就最能夠在產能過剩時期掌握市場定價權,并能最終生存下來。這一規律有利于國內下游產業發達、綜合制造成本低的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
對比郎咸平提出的光伏產業,可以發現國內光伏產業的根本問題不在于產能過多,而在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打破了基本的自由競爭規則:國內廉價產品被高額征稅。這恰恰說明國內光伏產業是有競爭力的。如果歐美日,不保護性的征收關稅,那么倒掉的就會是這些國家的光伏、太陽能產業。
當然,飛速發展的國內面板產業和彩電產業,也可能最終受到同等的“貿易保護措施”的競爭限制,而出現行業性困難。但是這種假設不應該成為,自己限制自己發展的理由!安荒芤驗楹ε伦约簭姶罅嗽馐苤撇,就放棄發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