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自己家里的電視的畫面效果完全達到電影院大屏幕的清晰度,甚至超過絕大多數的主流電影院線的屏幕清晰度。這樣的需求在今天看來已經不是什么奢望,而是正在被快速推進的已經成熟的技術。
4K們來了!
2012年4月,液晶之父夏普正式發布了采用IGZO(銦鎵鋅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新型高分辨率液晶面板產品,包括:32寸的4K*2K分辨率的顯示器面板(140ppi),10寸具有WQXGA分辨率2560×1600的筆記本電腦用面板(300ppi),以及7寸分辨率為1280×800的平板電腦用面板(217ppi)。這離夏普2011年4月21日宣布,將開發驅動元件采用氧化物半導體TFT的液晶面板時隔僅僅一年。據悉,夏普大尺寸高分辨面板的首個客戶將是“傳說中”的蘋果電視。
實際上,自2010年以來,高分辨率液晶面板就已經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在手機等小尺寸面板上最成熟的高分辨產品,又被稱作“視網膜(Retina)屏幕”,它可以將960×640的分辨率壓縮到一個3.5英寸的顯示屏內——這樣高的像素密度,甚至超過了人類視網膜的分辨能力,因此可以帶來“最接近真實”的柔滑顯示效果,在理論上可以抵消像素性顯示設備不可避免的“畫面顆粒化”問題,而不再需要空間距離產生視覺錯覺,來抑制這種顆粒化的顯示問題。此種面板被應用在蘋果手機上,取的了非常好的市場效果。
從小尺寸屏幕開始,以更高分辨率技術為基礎,IT顯示領域已經進入以“像素密度(ppi)為導向”的時代,而不是此前簡單的靠增加顯示面積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因為,就筆記本而言主流的顯示畫面不會超過17英寸(偶爾有19英寸的產品),臺式PC的顯示器也不可能都提升到24、27英寸等大尺寸產品——這不符合光看距離和眼睛視角所控制的區域范疇是有限的基本原則。12-16 寸的設備屏幕 ppi 將達到 300,視距為 16-24 寸的設備屏幕 ppi 將達到 250,甚至彩電電視機也要逐步提升到220PPI的像素密度。
如果說2010年開始高像素密度還只是在從小尺寸領域慢慢的拓展自己的空間,那么2012年,以4K為代表的嶄新的液晶彩電顯示標準,就已經開始進入量產化市場。
2011年12月份,LGD在中國展示了84寸UD 3D面板(UHD,Ultra High Definition),就采用4K×2K分辨率,而在2012年1月的CES展上,LGD再次正式展出了這種84寸產品。2012年CES展上,松下則展示了采用IPS技術的自制3840*2160分辨率的20英寸面板,PPI為216——似乎2011年里,松下面板部門出現的大幅浮虧損并沒有阻止其繼續投入技術研發的能力。此外,日系彩電企業之中采用4K面板的東芝裸眼電視已經上市銷售,尺寸為55英寸,采用臺灣友達的4K3D面板;韓國三星也把高分辨率作為未來投資的重點。
除了日韓企業的領先外,臺灣企業也不愿意在4K時代落后。友達光電和奇美電也都有4K大尺寸彩電屏幕的推出計劃。事實上,此前二者推出的專業用液晶顯示產品,例如圖形,醫療等領域采用的面板已經廣泛使用了4K技術。大陸華星光電在110寸液晶屏幕上也是采用4K技術的分辨率。大陸另一家面板業者京東方則公布了2013年提供4K面板的供應計劃。
在2012年6月,美國波士頓舉行的顯示器國際學會“SID 2012”上,夏普公布了支持7680×4320像素(8K×4K)即“超高清”的85英寸液晶顯示器的技術;韓國三星顯示器LCD研發中心高級副總裁Sungtae Shin則介紹了了三星對,氧化物半導體TFT、低電阻布線、低介電率材料、“PenTile”之類的像素排列及渲染技術在內的一系列實現4K×2K及8K×4K的高精細化顯示的基礎技術的關心和研究成果。——這是液晶之父夏普和全球液晶之王三星兩大巨頭,首次同時間、同地點對4K和8K液晶技術做出類似的肯定性回答。同時,也為液晶技術的下一步發展指明了一個頗具吸引了的方向: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