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難看的成績單成了曾經雄霸世界的日本家電企業徹底告別崢嶸歲月,開始艱難轉型的導火索。
據松下電器財報數據顯示,其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實現銷售額19295億日元,同比下降10.7%,凈虧損304億日元。與此同時,東芝、日立、夏普、索尼等早前以家電著稱的一系列日本企業在2011年第一財季均未能逃脫尷尬境地。東芝財報顯示,其營業利潤41.2億日元,同比下滑87.8%;日立的盈利只有29.3億日元,同比下滑96.6%;夏普營業利潤35億日元,同比下滑84.4%;而索尼凈利潤虧損高達155億日元……
有分析將2011年的日本家電企業的集體性虧損歸結為日本大地震,松下、索尼、夏普、東芝的財報中也先后提到,地震和海嘯導致銷售減少、價格競爭激化、原材料價格上漲,嚴重影響了企業效益。
但反對意見同樣擲地有聲:“地震不會把技術震丟。促使日本家電企業加速轉型的主要原因是日元的匯率持續走高,導致企業競爭壓力很大。此外,新興國家家電產業的崛起,對日本家電企業也造成了很大壓力!迸晾兆稍児举Y深董事羅清啟表示,日本企業在家電領域的衰落可謂“由來已久”。
放棄盈利漸少或者虧損日增的家電業務,轉向未來更有市場的綠色能源、大型機電設備、整體服務等領域,面對“階段性問題”的日本家電企業正逐漸走出自己的轉型之路。
轉的徹底
從日本家電企業的近期表現上看,轉型似乎來得很徹底。
數月前,松下不但將旗下的三洋白色家電業務以8.3億人民幣的價格拋售給中國海爾,還宣稱將不再對等離子和液晶顯示器業務進行投資。其總裁大坪文雄宣布,這一系列動作的原因是松下的經營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從偏重現有事業向能源等新領域轉變;從日本中心向徹底面向全球轉變;從趨于單品向解決方案和系統發展轉變!
于此同時,大刀闊斧“改革”的還有索尼。2011年3月初,索尼宣布將其全球業務拆分重組為“消費類產品與服務集團”和“專業設備解決方案集團”兩大集團,試圖以“蘋果模式挑戰蘋果”。而近日,索尼以10.5億歐元現金收購愛立信持有的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50%的股份的舉動,則被外界看作索尼向移動互聯網領域轉型的一個標志。
除了在“四屏戰略”(即手機、電視、PC、平板電腦)上不斷強化其“移動互聯戰略”,索尼同樣將目光放在了新能源領域。在最新提出的“環境零負荷”藍圖中,借助新能源戰略規劃,索尼計劃將電池業務打造為集團的3大增長引擎之一。
而從轉型較早的日立來看,家電產品的銷售額如今只占集團全部的9%,更多的收入早已轉移至電力、信息通信、水處理、建設機械、高性能材料、交通、物流等領域。日立(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智能住宅、家庭能源管理系統等以環保為導向的新市場的興起,日本家電企業在節能等領域所開發的、具有獨特競爭力的技術,將會使其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對于日本家電企業的“改革維新”,羅清啟認為這是一次集體性的主動轉型。因為,在日本企業的新業務中,既有家電業務的重組,也有新領域的開拓。無論索尼還是松下,其轉型均是在原有業務群基礎上,依據技術趨勢及市場需求方向而定的,轉型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
不過,創維集團執行董事、副總裁楊東文則表示,在他眼中,近些年日本家電企業一直持續的轉型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被動的應對!斑^去,日本家電企業在模擬技術上很強大,但在從模擬向數字時代轉型的過程中,日本家電企業有點猶豫不前,轉型不是很堅決,這導致他們今天比較被動。”
楊東文認為,幾個主流日本品牌在連續幾年的虧損之后,被動選擇了一些策略性措施。比如為應對日元升值,把制造環節外派。以索尼、夏普、松下、東芝、日立為例,這些企業皆把電視整件制造放在中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生產基地生產或外派給中國臺灣和內地的家電企業代加工。
“尤其是全球化后,日本碰到了新的競爭對手。其中,有三星、LG等韓國企業,有在半導體及數字技術上崛起的美國、中國臺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制造業企業,各方面的新對手都很強,日本家電企業原來的優勢已逐漸喪失。而在網絡電視、智能電視、面板、工藝等方面,日本家電業的創新力不足!睏顤|文表示。
未來之戰
轉型,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是為了企業全球競爭力提升而轉,重點是要產生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經營邏輯。從日本家電企業身上不難看到,其發展目標和戰略方向始終圍繞著把握產業和市場發展的主動權。
“日本家電轉型的特征是轉移制造、降低成本,同時把資源集中在對未來更有前途的新興產業上。”楊東文認為這種轉型對中國家電企業最大的借鑒意義在于:“要學會關注未來新興產業、新技術的發展方向。”
中國和日本經濟體不同,市場空間更大,企業分工更細,而日本家電企業大多是綜合性經營企業,除了做家電,還兼跨能源、核電等領域,向新能源等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其中更不乏像東芝這樣的百年老店。與有此背景的日本家電企業相比,中國家電企業起步晚,基本靠國內市場支撐,主營業務相對單一,發展的階段和程度也不一樣。因此,楊東文告誡中國企業“向新能源等領域發展,不可盲目借鑒日資企業!
或許,相比已經進入衰退和轉型的日本家電企業,韓國家電企業的稱雄,對中國企業有著更大的借鑒意義。
“韓國企業進入家電領域的時間跟中國差不多,但為什么中國沒有誕生三星、LG這樣世界級企業?”業內專家認為,“根本原因在于三星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并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地位。而中國家電企業,大多數至今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研發體系,品牌建設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缺乏長遠規劃。”
“從模擬技術到數字技術過程中,韓國家電企業抓住了很好的機會,在數字技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投資研發、生產制造,同時在運營上采取產業鏈運營,多元化經營方式,建立了研發科技導向的體系,培養國際化人才,打造國際品牌經驗,這都值得我們學習!睏顤|文表示。
日本家電企業的轉型或許可能為中國企業騰出市場空間,但從長遠看,這個機會又很有可能進一步固化中國企業的“制造者”角色,讓中國在新產業、新技術領域再次失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