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虧損儼然成了國內面板制造企業盈利能力欠佳的真實寫照,這甚至逼得京東方A去挖煤炭。
1月31日,京東方A發布的一條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引起不小的波瀾。其公告顯示:“股權轉讓項目收益最終能否計入2011年度以及最終計入金額須經公司審計機構完成2011年度審計后方可確定,存在不確定性!
公告中提到的股權轉讓項目,是京東方A 2011年8月宣布的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建設一條總投資額為220億元人民幣的第5.5代新型液晶面板(AMOLED)生產線,公司將由此經過鄂爾多斯市政府批準獲配總量不低于10億噸的煤炭探礦權。為此京東方在鄂爾多斯市成立控股公司——鄂爾多斯市京東方能源投資有限公司。2011年10月,京東方A擬以27億元向北京工業發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轉讓所持京東方能源60%的股權,以9億元向昊華能源轉讓所持京東方能源20%的股權。經過股權轉讓,京東方A初步判斷將產生36億元的收益,業績修改為盈利3億-5億元。此前,京東方A預計公司將虧損30億-32億元。
可是,京東方A意圖依靠股權轉讓項目實現“扭虧為盈”的如意算盤恐落空。根據專家所稱,京東方A的10億噸煤炭資源是政府給予的無償配置,其獲配時的公允價值應該視為“政府補助”,而不是投資收益。按照相關會計準則,這部分補助不能一次性計入公司2011年的業績,應該分攤計入。
如此一來,京東方A在2011年的業績將無法實現盈利,公司就將出現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虧損,好不容易丟掉的“ST”帽子也恐將“棄而復歸”。此前,京東方A曾因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虧損而被“ST”,在隨后的2007年,因為液晶面板市場回暖,京東方A的經營有了根本好轉,當年主營扭虧。
在重壓之下,京東方A將賭注壓在了政策扶持上。華安證券分析師張兆偉就聲稱,京東方A主營扭虧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戴上“ST”的帽子,想要摘掉就更加困難了。
一時間,關于國內面板制造企業長期依賴政策而尚無自身造血能力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
“政策偉哥”
張兆偉所言非虛。
據本刊記者了解,夏普、日立等日系面板制造巨頭早已開始了自己的“戰略轉移”,逐漸擺脫對面板制造的依賴,其中夏普意圖將在日本本土強勢的白電產業移植到中國,為此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變動。
韓國企業則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搶占OLED的技術制高點上,它們已經將傳統的面板產業視為“棄子”。三星和LG正逐年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資,其中全球AMOLED市場幾乎被三星一家獨占。早在去年5月份,三星方面宣布在韓國投資21億美元建設的5.5代OLED面板生產線已提前兩個月進入量產。去年6月2日,三星宣布其第8代AMOLED面板試驗線將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在今年1月召開的CES 2012展會上,三星和LG均高調展示了其OLED電視產品。
反觀國內液晶制造企業。京東方A旗下的第5.5代AMOLED生產線已變身成為“賣炭”索取巨額利潤的工具,在市場上并無太多建樹。與此同時,京東方A仍在大規模上馬傳統的高世代液晶線:2011年9月27日,中國大陸首條8.5代線京東方A北京8.5代線量產。至此,京東方A的兩條高世代線合肥6代線和北京8.5代線相繼量產。
無獨有偶,國內另一家面板生產企業——華星光電也在高調上馬高世代液晶線。2011年10月12日,華星光電8.5代線進入量產階段。華星光電的投資方——TCL集團的董事長李東生表示:“華星光電項目順利進入量產,標志著TCL集團上下游液晶全產業鏈垂直整合初步完成!
有意思的是,在京東方A被業界戲稱為“政策寵兒”之時,TCL也急需政策支持。李東生就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我相信國家既然那么大力度地支持中國自身的液晶面板產業,在國家的相關經濟政策方面,也會在預算上扶持液晶面板企業。”
事實上,就政策而言,國家確實給國內面板企業提供了足夠的政策支持。
根據TCL集團2011年12月29日的公告,到2011年11月底,其獲得的退稅額已經達到6.62億元,而京東方在去年同期收到的退稅額則高達13.93億元。
而近日一條有關面板關稅上調的消息似乎讓國內面板制造企業找到了逆市盈利的答案。據平板顯示行業人士透露,國家相關部門已確定今年年內上調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關稅,32英寸及以上面板關稅將從3%提高至5%。目前國內進口面板關稅以32英寸為分界,32英寸以下關稅為5%,32英寸以上為3%。
此前,京東方A就一直呼吁國家提高面板進口關稅,其公司副總裁張宇認為,通過提高液晶面板的進口關稅來保護本土液晶制造產業是必然選擇,原來3%的進口關稅實在太低,在原來國內沒有液晶面板生產的情況下,這樣的關稅是為了降低整機企業的成本,而現在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兩條線的量產,稅收政策應該為保護剛剛誕生的國內高世代線作出相應的調整。
自立自強
京東方A自2001年1月份A股上市以來,靠著募集資金優勢保持了4年高速成長,但2005年突然開始巨虧。如果算上2011年預計虧損的30億-32億元,它十年來累計虧損應高達79.18億元。
從行業的整體走勢來看,國內液晶面板制造企業在未來盈利有些讓人擔憂。從2010年5月開始,全球液晶面板價格進入新一輪下降周期,幾乎所有的面板巨頭在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巨虧,到目前依舊是萎靡不振,友達去年第三季凈虧達157.96億元新臺幣,奇美凈虧172.6億元新臺幣,三星、LG在2011年分別虧損達2200億韓元、1448億韓元,兩大韓系巨頭將原因歸咎于面板市場的不景氣。
對此,國內行業機構奧維咨詢分析師喻亮星認為,大尺寸液晶面板供過于求的局面會進一步加劇,尤其像三星這種面板大鱷的加入,會進一步壓榨利潤空間。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對此并不抱樂觀態度,他認為液晶面板行業正在失去以往的資金技術密集且高盈利的行業特性,盈利能力堪憂。
此外,2015年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將進入普及期,中國面板企業將再度面臨在高端產品被外企壓制,中低端被圍追堵截的局面,雙重的隱憂使得投資高世代面板線成為了一項危險性極高的項目。
TCL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士指出,華星光電與其他液晶制造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本身擁有TCL作為終端市場來消化,TCL將消化華星光電一半的面板,其他主要面向國產廠商進行銷售,長期來看,盈利不存在問題。
而關于京東方A在2012年如何在主營面板業務上扭虧的問題,其相關負責人士說:“要等公司2011年報出來才能給具體解釋!
業界認為,在日韓企業紛紛開始對面板制造產業進行分離、改革之時,以京東方A、華星光電為首的國內企業依舊對此趨之若鶩,上馬并不算先進的高世代液晶線,其未來業績堪憂。大同證券研究員于宏稱:“京東方A能夠大規模投資,獲得如此多的支持,可能是因為它代表著國內的行業領先技術,但在國際上,卻已經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