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構建“7+3”三級管理架構,海爾以青島海爾和海爾電器為兩大平臺推進大白電整合,TCL則由掌門人李東生操刀變陣“6+4”架構,今年可謂家電企業的內部調整的變動年,近日,三大企業先后宣布進行了業務架構的調整。
經過多年努力,家電企業已經在產業鏈上下游幾度擴張,如彩電已打破面板“瓶頸”,多元化道路曲折前行。十二五開局,家電企業亦紛紛提出了新的擴張目標,新一輪的架構調整力圖實現產業進一步劃分明晰,推進協同效應。
三大企業架構集體調整
近日,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對外披露集團新架構,將原來四大產業集團和兩個業務群的“4+2”產業模式升級為“4+6”的產業組織架構,包括多媒體、通訊、華星光電、家電集團四大核心產業,以及系統科技、泰科立、新興業務群、投資業務群、翰林匯以及房地產六大業務。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新產業組織架構中,將華星光電被提升到主業地位。
無獨有偶,海爾、長虹也進行了架構調整。海爾今后將以A股上市的青島海爾,以及H股的海爾電器為平臺,在內部推進全白電產品線的大整合行動。各地的工貿與青島本部事業部也完全劃分開來,形成事業部專職生產,工貿專職銷售的格局。
長虹則完成了趙勇接任掌門人以來的第三次大調整。長虹宣布,由原來的“聯合艦隊”模式改造成了“7+3動車組”組織模式,構建了以7大產業集團(多媒體、家用電器、海外、軍工、零部件、新興、服務)和3個直屬事業部(長虹佳華、國虹通訊、長虹置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架構。
“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沒有任何一家是在高度集權的模式下做到一千億的,所以我們組織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把一些該放的權力放下去,充分調動下面的積極性。”長虹公司總經理劉體斌表示。
新架構意在轉型
近兩年國內家電企業在產業鏈橫向縱向不斷延伸,其中TCL和長虹分別向上突圍,在液晶面板和等離子屏上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產能。橫向則布局白電,形成“黑白配”格局。隨著銷售規模的提高和未來三到五年戰略規劃的拋出,企業原有的管理架構也到了進行新一輪調整的時刻。于是,長虹去年11月啟動的改革中將打造三級管理架構的投資控股型集團作為目標。調整后形成“總部為財務管控中心、SB U (產業集團)為戰略管控中心、BU (業務單元)為經營管控中心”的三級管控體系。
事實上這一輪架構調整,與企業自身的轉型和未來布局息息相關。如海爾此前已提出向服務轉型,并精心打造“虛實”兩張網。陸續將海爾物流以及日日順注入海爾電器,并擬令海爾電器通過一攬子架構合約實際控制海爾電子商務平臺。這正是海爾集團一直所希望的,令下屬的兩家上市公司青島海爾和海爾電器發揮不同的功能:前者主要負責家電制造,后者側重家電分銷渠道。近日,海爾電器還引入凱雷提供資金支持。
在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看來,中國家電市場的增長還將保持一段較長的時間,而長虹眼前最為重要的是要建立起適應市場局面變化、以及千億計劃目標的組織架構體系,這次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對于長虹未來三年的增長將是決定性的。
目前海爾攬下三洋白電,擴充其全球的白電格局,坐實白電老大的地位。至于長虹,則豪賭等離子一直期望重塑昔日“彩電大王”的風光。顯然,在產業整體進入轉型期之際,諸位大佬提早休整內部以在十二五角逐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