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日本家電企業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家電軍團中的佼佼者,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其產品就憑借耐用、優質、精美等特點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家電企業紛至沓來,日系家電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減弱。尤其是2011年以來,不少日系家電業巨頭在中國市場上表現不佳,而后一些日系家電企業又著手縮減在華業務,撤出中國市場,這不得不令人懷疑“日本制造”正在走向沒落。
2012年的春天已經拉開序幕,但很多日本家電企業卻還在2011年的“寒冬”中徘徊。近日,日系知名家電企業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等發布的財報顯示,2011年,日系家電企業不是大幅虧損就是盈利急降,日本媒體驚呼,“日本家電產業的冬天已經來臨”,“日本已失去世界家電市場的主導權”。
一些分析人士也擔心,在去年的日本大地震導致許多工廠歇業、歐債危機不斷發酵及日元匯率飆升等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系家電企業很難快速翻身。加之,各國家電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日本制造”或者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2011年,日系家電業巨頭齊陷巨虧泥潭。公開資料顯示,2011財年,夏普預計凈虧損38億美元,為其百年最大年度虧損;索尼預計虧損29億美元,連續第四年虧損;松下預計凈虧損將擴大到102億美元,不僅將突破松下年度虧損紀錄,也將創下日本制造業企業年度虧損新高。
同樣,東芝、日立等知名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東芝的財報顯示,受全球市場疲軟以及日元匯率上漲等因素影響,東芝2011財年第三財季虧損106億日元(約合1.35億美元)。而日立方面也表示,2011財年第三財季日立實現凈利潤342.8億日元(約合4.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620.9億日元驟降45%。
綜觀上述表現,加之去年第三季度以來,日系家電企業紛紛縮減在華業務,撤出中國市場,不少“悲觀”的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市場適應性越來越差,日系家電企業已陷入窮途末路。
不過,也有專家“天生樂觀”,他們指出,盡管“日本制造”在家電行業遭遇滑鐵盧,但面對虧損,日系家電企業已經紛紛調整戰略,如去年,不少相關企業開始著手縮減產能、外包業務等。短期內,日系家電企業雖然遭遇“寒流”,但卻利于其向自己擅長的高精尖制造業轉型。未來,日系家電企業的競爭實力仍然不容小覷。
對于部分日系家電企業撤出中國市場,各方看法不一。
“日系家電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經營模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教授徐洪才表示,“日系家電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策略越來越不適應當今的經濟現狀是限制它們發展的主要原因,未來,如果繼續堅持保守的經營策略,它們將會越來越不適應中國市場。”
而上海卓躍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龐亞輝的看法與徐洪才不同。他認為,日系家電企業陸續從中國傳統家電行業撤出,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符合日本國家戰略、企業戰略發展的需求。這種撤離不是被迫而為,而是主動轉型。
“日系家電企業集體撤出中國,是綜合因素促成的結果。”龐亞輝表示,近年來,日系家電企業開始關注高精尖技術、高利潤、高附加值制造產業的發展,向服務產業轉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相關企業從傳統低端組裝制造業中脫身,是順應潮流之舉。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中國市場的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也都在上漲,這些都擠壓著傳統家電產業的利潤空間。而作為跨國公司,日系家電企業的經營成本普遍較高,它們需要更大的利潤空間,以獲取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因此,日企離開中國市場也就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再加上,中國本土制造企業的集體崛起和中國消費者越來越趨于理性的消費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跨國品牌原本的競爭優勢,進一步迫使日系家電等傳統國際品牌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其實,不管是受困于經營模式,還是存在戰略轉型的需要,日系家電剝離低端制造業,集中發展高精尖制造業已成事實。徐洪才也認為,從日系家電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看,確實存在這一傾向。他提示,這客觀上將會給廣大中國家電企業留出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國內家電企業應該抓緊時機,快速填補相關市場。
“競爭對手的退出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家電行業邁大步的時候到了。”寧波福泰電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雁表示,“未來,公司將更加重視先進技術的運用、自主技術的研發以及品牌推廣等等,以求在有利的時機,進一步開拓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事實上,各國的家電企業都在大步前進。去年10月,海爾集團斥資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億元左右)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與東南亞市場的白色家電生產銷售業務,并將三洋電機的“AQUA”品牌相關專利及注冊商標收入囊中;三星電子也計劃在2013年開始在日本銷售有機EL電視等等。
龐亞輝分析指出,在中國的國家戰略中,家電產業依然是給予重點扶持的產業。而在韓國,高端化、智能化、精細化的家電制造業也得到了相應的扶持。因此,在日本傳統家電企業集體轉型的時機下,未來,不僅在中國大陸市場,急于“出頭”的中國家電品牌與韓國家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也會短兵相接。
“目前,中國還不具備在高精尖領域與國際跨國公司對決的實力。”龐亞輝提示,現在,傳統家電制造業和服務行業還有巨大的空間,中國家電企業應該集中力量繼續拓展這些市場。同時,相關企業也要認識到,相較于日韓家電企業,中國家電企業的優勢是靈活機動、生產能力強以及生產綜合成本相對較低,不足則是研發費用投入和核心技術掌握較少、產品精細化程度不高、國際化布局及品牌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等。中國家電企業應認清形勢,揚長避短,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此外,徐洪才指出,中國企業也應密切關注其他國家家電企業的發展動向。
“現在,無論是日本的,還是美國的傳統家電企業,都基本放棄了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戰略,開始積極地向高端制造業、工程制造業,以及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業轉型,他們具備這樣的基礎和實力,這一點應該引起國內相關企業的重視。”龐亞輝說。
徐洪才也表示,從日本家電企業的發展軌跡和美國的產業化革命歷程不難看出,生產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提供高技術含量的服務,瞄準技術發展方向;向高端市場,尤其是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市場進軍,是未來家電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全球家電領跑企業的發展方向。
“發展高精尖制造產業不僅將大幅提升行業利潤,更順應了科技引領市場的時代潮流。”徐洪才指出,現在,中韓兩方的家電企業還多在中低端市場徘徊,為防止將來打入高端市場遭遇更多困難,中國家電企業要注意在爭取中低端市場的同時,繼續加大對節能減排、高科技等領域的關注力度,為沖擊高端市場早作準備。不過,他也強調,在開展具體工作時,相關企業也要重視根據國內家電行業的發展特點和速度為自已量身定制發展綱要,同時,逐步提升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切忌因盲目擴張最終拖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