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網已經成立了出版物數字業務部,預計今年下半年會有所動作。”1月9日,在2011中國電子書產業峰會上,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透露。
實際上,在當當網這樣的銷售商準備進軍電子書內容(以下簡稱“電子書”)領域之前,這塊市場已呈現群雄并起之勢。不過,壹人壹本COO方禮勇在接受《中國計算機報》采訪時表示,出現好的內容平臺還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阻礙這一產業發展?未來,這一分散的市場格局將繼續下去,還是經歷洗牌后形成幾家獨大的局面?
毫無疑問的“潛力股”
臺灣城邦出版集團正在進行一場痛苦的轉身,而這痛苦的根源便是出版物數字化趨勢。臺灣城邦出版集團CEO何飛鵬毫不隱諱地指出:“目前,在全世界,只要是成熟的出版商都在走下坡路!
何飛鵬所描述的這一幕讓人想起了CD的命運。也正是這種數字化趨勢和CD的前車之鑒,讓眾出版商踏上了數字化的探索之路。
“2010年,iPad的上市以及其驚人的銷量讓很多傳統出版商激情高漲,現在很多出版社都成立了‘新媒體’部門或類似部門。”方禮勇表示。
臺灣城邦出版集團的“痛苦的轉身”正印證了方禮勇的說法。2010年,該集團做了很多數字化方面的嘗試,其中之一就是流程改造。何飛鵬表示:“數字化的一種做法是編輯流程的前端不動,到紙質產品做出來之后,再去完成數字轉換的工作。但我們選擇的是從流程開始改造,實現EP同步(電子書和紙質書同時完成),不需要重新轉檔編排。”
磨鐵圖書有限公司也在積極嘗試數字化出版。去年,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籌建了一家新的全資子公司——磨鐵數盟,以開拓數字領域。
出版商們的紛紛轉型意味著,書籍的電子化已成為難以阻擋的趨勢。而在漢王科技副總裁王邦江看來,電子化出版物的普及不僅是趨勢,未來,這些內容的價值還將大于硬件產品。
“將來,這種電子閱讀器會像MP3一樣會普及。比如說,目前,中國電子書的出貨量是100多萬臺,到明年或者后年有可能是1000萬臺或者是1億臺。大家都知道,一旦電子書終端的規模大了,內容的價值就會被大大提高! 王邦江表示。
正因為看到了內容產品的未來價值,產業鏈上許多廠商紛紛建起了自己的電子書城,開始按各自的玩法運作。
要守移動互聯網的玩法
目前,在國內,電子書內容市場格局可以用“碎片化”來形容。
例如,國內電紙書生產商漢王就自建了漢王書城。壹人壹本也在2009年底上線了自己的書城,旨在為用戶提供從硬件到內容完整的解決方案。
除了硬件商自建書城外,電信運營商也紛紛以一個省公司負責一類項目的方式建起了閱讀基地,而盛大的原創文學網站和它的低價電子書硬件產品bambook,更是在業界激起了不小的風浪。
對于以上已建成的電子書平臺,賽迪顧問消費電子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顧成建將其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自己做硬件產品,用內容產品支持硬件銷售;二是盛大模式,即用硬件帶動內容銷售;三是原來既沒硬件產品又沒內容產品,從頭做起的運營商模式。而隨著當當網等的加入,顧成建認為,已經出現了第四種模式——專一的內容渠道商。
毫無疑問,這一市場模式多樣、格局分散。方禮勇認為這種現狀是適應移動互聯網特性的。
“電子書主要是在移動終端上看,不同終端需要適配不同的內容。比如,運營商主要面向手機推出內容服務,手機屏幕小,對圖片等要求不高,而如果在平板電腦上看,可能還要配很多多媒體的內容。所以,目前,這些不同的平臺是針對不同硬件推出的。”方禮勇解釋說。
可以看出,電子書的承載物是移動硬件,通道是無線網絡,電子書的產業鏈都涉及移動互聯網相關企業,因而電子書平臺的運作也要遵循移動互聯網的玩法。
顧成建表示:“電子書這個模式要放到整個移動互聯網中來看。目前,移動互聯網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在做整合。例如,諾基亞原來只做終端,現在也整合了很多服務和應用;運營商不甘于當網絡通道,也在做很多增值服務!币蚨櫝山ㄕJ為,如果一家企業只銷售內容產品而不做整合,以后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不會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容易被邊緣化!俺撬茏龅揭欢ù蟮囊幠;蚴菗碛刑厥庑浴。
雖然,各有各的玩法,不過,顧成建直言:“從目前來看,這些模式沒有哪種是盈利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利益鏈缺失是很關鍵的因素。
不完善的利益鏈
“去年9月,我去亞馬遜的時候,得知他們有500個人在不斷地做格式轉換的工作,已經持續四五年時間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介紹說。
的確,格式轉換是目前出版物電子化必須進行的關鍵一環,也是電子出版物發展遇到的一大阻礙。“目前,中國在售圖書將近100萬種,絕大多數擁有的電子文檔只能用于印刷。所以,要想在電子書上閱讀,必須進行轉檔,即從排版文件轉變為閱讀器能識別的文件。” 陳昕表示。
據記者了解,一些廠商如漢王采取的是免費為出版社進行數字加工的策略。漢王科技資源運營部副總經理陳紹強介紹說,他們大概有200~300人的團隊專職做轉檔工作。不過,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由出版商直接提供數字化內容。還有一些廠商如壹人壹本等則是讓出版商承擔數字化的工作。
那么,在電子書平臺、出版商、第三方機構中,到底該由誰來進行數字化工作?應該做好EP同步,還是事后進行數字化?從目前來看,這一環節還并未形成穩定的模式。
此外,電子書內容平臺與出版商間的利益之爭也成為影響電子書發展很關鍵的因素。
2010年,亞馬遜與出版商上演了一場大戰。當時,亞馬遜的電子書定價為9.9美元,五大出版集團聯合起來對抗亞馬遜,認為應該由出版商定價。最后,亞馬遜妥協了——新發行的電子書價格從9.9美元提高到12.99美元和14.99美元。
在中國,許多廠商也面臨著這種利益分配的難題。
盛大文學CEO侯小強指出:“現在,很多書都是我們花很高的價錢拿過來的,因為不出這個錢他們(內容商)不會給,但不給內容的話這個市場就做不起來。所以,我們是賠錢培養這個市場!
方禮勇則表示,他們和內容集成商如中文在線,以及出版商、報社、雜志社合作。“出版商拿大頭,我們拿小頭”。而漢王也采用“版權方定價”、“二八分成(出版商拿八成)”等方式,充分保證版權方的利益。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方面難題外,版權問題也著實令業界頭疼。這里的版權難題不僅僅指網絡上的盜版問題,還包括電子版權的所有權問題。方禮勇認為,版權問題很難解決。“比如早期出書,出版社和作者簽的是紙質版權,電子版權誰都沒有。從2008年開始,我國出版界才有了類似想法,之后,出版社才逐漸與作者簽署兩種版權。因而,目前,在全國出版社中擁有電子版權的書沒多少”。
可以看出,這一產業剛剛起步,產業鏈的一些中間環節如格式轉換、版權保護、利益的分配機制等都未完善,產業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