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預測,2020年物互聯的業務與人互聯的業務將達到30:1,下一個萬億級的互聯將是物聯網。目前中國聯通響應國家號召,遵從市場發展和社會需求,參與了更多的物聯網業務實踐。首先,中國聯通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首批國家信息化試點單位,建立了無錫物聯網研究院,以專門的機構開展物聯網的基礎研究以及應用研究、研發。同時,中國聯通系統集成公司也承擔了國家工程院的軟課題研究。
目前中國聯通在環保信息監控領域已有成功案例。在內蒙重點污染區監控中,中國聯通采取了3G、3S物聯網概念,利用五層體系,實現了綜合信息智能化的重點污染源監控系統。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智能公交,中國聯通智能公交管理系統在山東有很好的應用,提高了公交服務質量,也保證了乘客生命財產安全。
物聯網的業務實踐對于運營商,尤其對于中國聯通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首先,物聯網能與3G業務、寬帶業務整合,相互促進,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增值業務。其次,傳統語音用戶的爭奪已經趨于白熱化,開拓市場也是運營商面臨的新挑戰,物聯網業務恰恰開展了一個全新的市場,也成為了運營商新一輪的發展動力。物聯網應用是ICT發展的新動力,物聯網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豐富了業務種類,使產業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第三,物聯網促進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推進了ICT業務的深入融合,實現運營商和供應商的共贏。
中國移動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錢嶺:云計算標準化體系助力互聯互通
通過中國移動多年實踐,目前國內云計算行業面臨四方面的挑戰:首先,應用及數據安全方面,包含用戶敏感信息的應用系統部署在公共云上,可能存在安全隱患;企業私有云中,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安全也必須考慮,特別是財務數據、客戶信息等。第二,互操作和標準化方面,目前云計算廠商都在各自為戰,并沒有統一標準。不同云之間缺乏互操作性,用戶從一個云計算環境遷移到另一個環境時面臨巨大的困難。第三,服務質量保證方面,技術不斷成熟,質量保證和管理手段需要進一步完善。第四,管理模式需要變革。云計算強調發揮集中化的優勢,應用、平臺和資源的分層耦合管理面臨企業傳統IT系統管理和使用模式的巨大阻力。
對此,中國移動對云計算未來發展有三方面建議:第一,國家應對云計算相關企業提供政策性支持,加強對云計算的推廣應用,促進產業成熟;第二,建立國家級云計算標準化體系,實現云計算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第三,加強安全等級保護、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制定。
中國聯通研究院研發部副經理張云勇:制定可靠兼容的云計算標準
目前,運營商對云計算需求分內外兩方面。內部需求方面,運營商的資源利用率有很大的提高空間,例如目前運營商CPU平均利用率是12%,有些時候可能會低于3%,低于IT廠商的平均水平,尤其低于谷歌80~90%的平均利用率。外部同樣也有較大需求,例如目前的IDC運營,每一個IDC的數據運營規模不大,而且業務創新轉型的周期比較長,業務開發上線的周期長,業務適配的門檻依然較高。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聯通提出了云計算運營架構,我們稱為公眾計算通信網,即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之一,融合電信網和計算網之后的信息處理網絡,利用云計算的虛擬化技術,建立支撐網、業務網。
對于云計算實踐,中國聯通一方面參考了國外運營商的運營經驗,另一方面結合了軟件產業園、開發企業、用戶對于云計算的訴求。除了基本的IT能力之外,中國聯通云計算還有通信業務開放、應用開發、廣告推送等多個引擎。對于云計算,中國聯通建議,一定要把計算資源作為網絡元素,并制訂像通信網一樣可信、像互聯網一樣簡單、像手機一樣計算資源兼容和互通的技術和標準,此外,還需要有更加強大的應用加載能力以及更加開放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