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在日韓電視廠商身上的“集體減少采購臺灣面板,選擇本土采購”的做法讓我國臺灣面板企業陷入被動。有跡象表明,奇美、中華映管等多家臺灣上游廠商通過自有品牌、收購整機廠等方式涉足終端制造。不過,這種做法對其巨大的面板產能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要想進一步釋放過剩的面板產能,抓住時機和我國大陸整機廠商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可能會一改中國平板產業的被動局面,從而盤活中國平板產業鏈。
日韓廠商減少采購臺灣面板
這段時間發生在日韓企業身上的“面板采購傾向轉移”讓臺灣面板廠商從主動陷入了被動:去年索尼與夏普合資建第10代面板生產線,此舉將降低對臺灣面板廠依賴程度;今年年初三星、索尼宣布再新建一條8代線,月產能約5萬片,預計2009年上半年量產,此舉將影響索尼對臺灣面板的采購意愿;隨后,原本向友達、奇美電子等臺灣廠商采購面板的東芝,也投入夏普懷抱,并宣布從今年開始,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從夏普采購;此外,原本全部向臺灣面板廠采購面板的三洋,也于近日宣布向夏普采購面板。
除日本企業采購發生轉移外,韓國整機企業與面板供貨商關系也出現改變。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三星將開始部分向樂金電子采購面板;LG由于本身擁有面板廠,當供過于求周期到來時,也要考慮自身面板出路。三星、LG的做法變相減小了對臺灣面板的采購力度。
日韓廠商采購傾向發生轉移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臺灣面板供過于求現象加重。“上述日韓廠商在面板采購傾向方面發生的轉移,顯然預示著液晶面板買方市場提前到來。三星、索尼、東芝、三洋等臺灣廠商原先的客戶緊縮采購后,將導致臺灣面板產能嚴重過剩。”奧維營銷咨詢有限公司研究總監盛哲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臺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的產能達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按照去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出貨量計算,臺灣大概有4000萬-5000萬片液晶面板的年生產能力,而這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給日韓廠商的,所以日韓廠商減少對臺灣面板采購的舉措將大大影響到臺灣面板的現有格局。
實際上,這種情況早先就有征兆。在2007年3月,液晶面板市場出現周期性供不應求狀況時,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就明確表示:“液晶面板供不應求的狀況將持續到2008年年底。”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期,日韓及我國臺灣的上游面板廠商紛紛宣布建設新的生產線來擴大產能。
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的銷量將突破1億臺。”這樣臺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產能將達到6000萬片,而臺灣廠商完成從1000萬片到6000萬片的產能升級只用了短短的三四年時間。
在盲目擴張的同時,臺灣廠商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日本、韓國整機企業有意識地進行了“內部整合”。據了解,這些廠商之間的合作非常多元化,包括互相投資、技術聯盟與互相交易,或加入同一聯盟資源共享等。
據不完全統計,在2007年到2008年間,日韓面板業形成了“索尼-三星”,“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等三大陣營。
時隨著這幾年來液晶面板產能的快速增長,使得不少日韓面板廠商也面臨釋放產能的難題,典型的例子是夏普改變了面板產能配置的策略,從原先以供應自我品牌為主改為增加外部客戶供應量。
夏普、三星、LG尚要釋放產能,那么聯盟下的東芝、三洋等企業采購傾向發生轉移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