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在日韓電視廠商身上的“集體減少采購臺灣面板,選擇本土采購”的做法讓我國臺灣面板企業陷入被動。有跡象表明,奇美、中華映管等多家臺灣上游廠商通過自有品牌、收購整機廠等方式涉足終端制造。不過,這種做法對其巨大的面板產能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要想進一步釋放過剩的面板產能,抓住時機和我國大陸整機廠商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可能會一改中國平板產業的被動局面,從而盤活中國平板產業鏈。
這段時間發生在日韓企業身上的“面板采購傾向轉移”讓臺灣面板廠商從主動陷入了被動:去年索尼與夏普合資建第10代面板生產線,此舉將降低對臺灣面板廠依賴程度;今年年初三星、索尼宣布再新建一條8代線,月產能約5萬片,預計2009年上半年量產,此舉將影響索尼對臺灣面板的采購意愿;隨后,原本向友達、奇美電子等臺灣廠商采購面板的東芝,也投入夏普懷抱,并宣布從今年開始,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從夏普采購;此外,原本全部向臺灣面板廠采購面板的三洋,也于近日宣布向夏普采購面板。
除日本企業采購發生轉移外,韓國整機企業與面板供貨商關系也出現改變。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三星將開始部分向樂金電子采購面板;LG由于本身擁有面板廠,當供過于求周期到來時,也要考慮自身面板出路。三星、LG的做法變相減小了對臺灣面板的采購力度。
日韓廠商采購傾向發生轉移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臺灣面板供過于求現象加重。“上述日韓廠商在面板采購傾向方面發生的轉移,顯然預示著液晶面板買方市場提前到來。三星、索尼、東芝、三洋等臺灣廠商原先的客戶緊縮采購后,將導致臺灣面板產能嚴重過剩。”奧維營銷咨詢有限公司研究總監盛哲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臺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的產能達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按照去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出貨量計算,臺灣大概有4000萬-5000萬片液晶面板的年生產能力,而這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給日韓廠商的,所以日韓廠商減少對臺灣面板采購的舉措將大大影響到臺灣面板的現有格局。
實際上,這種情況早先就有征兆。在2007年3月,液晶面板市場出現周期性供不應求狀況時,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就明確表示:“液晶面板供不應求的狀況將持續到2008年年底。”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期,日韓及我國臺灣的上游面板廠商紛紛宣布建設新的生產線來擴大產能。
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的銷量將突破1億臺。”這樣臺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產能將達到6000萬片,而臺灣廠商完成從1000萬片到6000萬片的產能升級只用了短短的三四年時間。
在盲目擴張的同時,臺灣廠商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日本、韓國整機企業有意識地進行了“內部整合”。據了解,這些廠商之間的合作非常多元化,包括互相投資、技術聯盟與互相交易,或加入同一聯盟資源共享等。
據不完全統計,在2007年到2008年間,日韓面板業形成了“索尼-三星”,“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等三大陣營。
時隨著這幾年來液晶面板產能的快速增長,使得不少日韓面板廠商也面臨釋放產能的難題,典型的例子是夏普改變了面板產能配置的策略,從原先以供應自我品牌為主改為增加外部客戶供應量。
夏普、三星、LG尚要釋放產能,那么聯盟下的東芝、三洋等企業采購傾向發生轉移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日韓廠商緊縮對臺面板的采購,但這是一個逐年減少的過程,短期不會對臺灣面板業產生致命性的打擊。”盛哲表示,“臺灣面板廠商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減緩面板擴產的步伐;二是與大陸整機廠商在面板領域展開合作。”
不過第一條路似乎并不可行,就在前兩天,友達光電的首席運營官LJChen對媒體表示:“友達將在2011年—2012年上馬第10代和第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從而使得50英寸-60英寸甚至以上尺寸的切割更經濟。”而在此之前,友達第8.5代面板生產線在2009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將實現量產。他對友達頻繁擴產原因的解釋很簡單,友達預計液晶面板市場總體的供給情況還是非常緊張的。奇美也放出豪言聲稱,2009年奇美液晶面板的產能要超越所有對手。
“液晶面板的供求關系很快將從供不應求又回歸到供過于求的狀況中,因為買方市場提前到來,這對擁有世界六成面板產能的臺灣廠商來說壓力不小。”GfK中國行業研究與定制服務事業部總監葉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不過,臺灣廠商又不得不貼近電視大屏化發展的趨勢,所以繼續投資建立新的生產線也是有必要的。
那么,要釋放第5代、第6代和第7代生產線過剩的產能,臺灣面板廠商能做的要么就是像奇美一樣做自有品牌整機或像華映那樣控股終端整機,要么就是和大陸整機廠商尋求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奇美推自有品牌電視、華映控股廈華,這種方式對消化產能有一定幫助,但相對日韓廠商緊縮后產生的‘缺口’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盛哲告訴記者。所以臺灣廠商應該利用目前兩岸合作政策開放的大好條件,和大陸整機企業尋求液晶面板方面的合作。
事實上,在液晶模組方面已經有大陸和臺灣企業良好合作的基礎。記者了解到,包括友達、奇美、華映、彩晶、群創等在內的臺灣面板廠商早在2002年就開始在大陸布局模組制造。
據記者了解,看中大陸生產優勢的不僅僅是臺灣廠商,國外廠商特別是三星、LG兩家韓系廠商在中國很早前就布局模組制造:三星SDI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完成了等離子模組廠的建立。本世紀初,LG完成了位于南京生產基地的等離子模組生產線的建設。按照規劃,LG會逐步將韓國模組生產重心從韓國遷至南京,南京生產基地將不斷擴容,而韓國本土模組生產線產能將逐步減小。
顯然,等模組制造業成熟后,韓系廠商將面板制造引進大陸也極有可能。記者獲悉,目前大陸在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已經形成了數個規模較大的平板產業發展基地,目前主要涉足模組制造,下一步發展方向是: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全球擁有面板資源的企業入駐。記者前不久在福建考察信息產業發展狀況時深有體會,目前福州、廈門等地已經做好了引進面板制造的準備。
此外,目前我國大陸的幾大彩電巨頭如TCL、康佳、創維等積極與全球上游面板廠商展開合作,這其中又以與韓系廠商的合作最為頻繁,如康佳、創維選擇和LG合作,TCL與三星展開合作等。
深圳市主管領導表示,深圳市與目前世界上主要液晶面板生產企業都有過接觸,深圳有市場,有資金,希望相關企業特別是臺灣企業盡快將面板生產線轉移到大陸。他擔心地指出,如果臺灣廠商再不抓緊,在這方面或許真的被韓系廠商搶了先機。
現在大陸液晶市場迅速膨脹,據GfK、中怡康等多家研究機構預測,今年大陸液晶電視的銷量將突破1300萬臺,而臺灣液晶面板又面臨嚴重過剩危機,因此,雙方合作的基礎已經成熟,這種情況下,誰拋出橄欖枝都變得很正常。
在不久前舉辦的“2008奇美電子中國高清數字電視論壇”上,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彭平明確表示,廣東會提供資金、土地優惠,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或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液晶面板項目,以支持CRT(顯像管)產業向平板產業轉型。
此外,從兩岸大環境來講,目前也是合作的最佳時機。按照“十一五”規劃,國家將重點扶持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鼓勵模組、面板等生產企業來大陸投資建廠。目前我國正處于電視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承接的平板顯示項目將越來越多,各省市都將引進面板作為下一步引資重點。
正如前不久福建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邵玉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專訪時表示:“我們正按照原信息產業部和福建省簽訂的‘部省合作’協議的內容,努力打造海峽西岸信息產業基地,對于臺灣企業來福建投資,我們將采用先行先試的方針。”同樣的道理,為了更好地開展兩岸間平板顯示的合作,臺灣企業未嘗不可敢為天下先,率先將液晶面板生產線引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