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競爭”之過
液晶電視上演臺灣屏“誠信門”事件,根本的原因不在臺灣屏是否存在質量問題,而是臺灣屏的價格刺傷了韓系品牌,這是由競爭事件轉變為誠信事件。因為以目前液晶屏的供應來看,全球的主要液晶屏由日、韓系和我國的臺灣廠商構成三大供應體系,在這三大體系中,臺灣廠商的規模制造優勢使液晶屏的價格快速下降,從而在市場上形成高性價比的供應優勢。而另一方面臺灣屏的最大買家是國內的液晶電視制造商。國內液晶電視制造商借助臺灣屏的價格優勢,幾乎將日韓系品牌擠出主流市場。為了“對付”國內彩電廠商,外資品牌借助臺灣屏質量引發的“誠信門”事件,一方面在市場上造成臺灣面板質量不可信,對消費者造成一種信任恐慌。二是借助消費者對臺灣面板的信任恐慌,對采用臺灣面板的國內液晶電視制造商形成壓力,轉而重新選擇新的面板供應商。競爭,令日韓系廠商不惜“引火自焚”,不惜用“誠信”換取。
2、外資企業之過
錢鐘書先生曾說,外國的好東西到中國來沒有不變味兒的。事實的確如此,從聯合利華、高露潔、寶潔、肯德基、強生、雀巢、哈根達斯……再到今天所說的國內與國外平板電視出現同一型號產品但是功能卻迥然不同的現象。這是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全球大型的跨國企業都不太重視中國的市場,對中國消費者十分地輕視和冷漠。曾幾何時,日本的出口企業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流產品留日本,二流產品出歐美,三流產品賣中國。”甚至很多跨國企業都把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實行著雙重標準。雖然今天由于中國消費者權利意識的覺醒,外資企業不敢太過分,但是在產品的設計還是千方百計地減少成本,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
3、本土企業之過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為何國外廠商能夠一再用簡化版的平板電視愚弄中國消費者呢?為何國外廠商可以對中國消費者如此漠視?因為國內企業同樣忽悠中國消費者,就以售后服務來說。無可否認,國外品牌的平板電視在售后服務方面的確比本土企業好。據調查,發生售后爭執的有大部分是國產彩電企業。另外,為了將“價格戰”進行到底,商家不惜采取“有價無貨”、“吹噓價格”等手段欺騙消費者。試問自家人都欺負自家人,外人又怎么不會把腳插進來攪混呢?
4、消費者之過
筆者曾就平板電視廠商出現種種誠信危機現象進行了調查采訪,調查表明,即便洋品牌質量出現一些問題,市民也將持寬容態度。網友甲認為,“產品有問題挺正常的,國內外都一樣”,網友乙說:“如果用外國產品的質量標準來衡量,國內許多品牌的質量可能都不過關”。甚至有網友說:“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它以利潤為目標,即便跨國大企業在中國采用的質量體系比其在本國所采取的相對低些,可卻符合了中國質檢標準”。在此次調查中,認為“國際品牌質量就是好!”的消費者占了60.2%。當筆者提及到如今平板電視國外品牌出現誠信危機時,一半以上的消費者認為風波不會影響他對國際品牌的總體信任度,或許短期內不會買這些被“曝光”的產品,但以后還是會去消費的。
5、監管手段缺失
誠信危機的產生和形成,外資企業、本土企業甚至是消費者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同時也暴露出我國經濟法規及其執行上的不完善。平板電視市場出現的種種誠信危機正是凸現了中國相關法律缺位。目前中國的標準中有太多灰色的地帶。法律和制度的缺陷,以及執行力度和執行人員素質的原因,使得很多標準有空白。據悉,目前國家對平板電視規范還停留在幾年前的水閏,許多規定未得以即時更新。試問監管手段有這樣的缺失,法律有如此的漏洞又怎會不讓平板電視出現誠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