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外資平板彩電占據市場份額的手段依然是大幅度降價。不過,外資平板品牌連續三個旺季開打價格戰,雖然能在市場份額上有所提升,但卻帶來其平均利潤的大幅度下降。近日,信息產業部公布的《1-8月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1-8月外資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率已遠低于全行業平均增速,占全行業的利潤比重已有明顯的下降。”
此項統計也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家電問題研究者陸刃波認為,部分產品在技術上處于落后的外資品牌,已連續三年打起旺季價格戰,繼續采用“拼價格、拼材料”的低端方式欲圖利空市場,是近年來常見于消費電子產業的戰略衰退的典型跡象,與國內CRT產業演進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最終的結果可能將重蹈CRT的覆轍。
家電觀察者、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劉步塵也認為,“當中國品牌開打價值戰的時候,外資品牌卻轉向了價格戰,這種品牌倒置現象發人深思。”目前主導降價的外資品牌主要是日資企業,他認為,日本作為全球家電霸主的地位正在受到來自中國的挑戰,在此大勢之下,日本企業的降價反撲不難理解,但長期價格戰導致品牌競爭力下滑,這樣的做法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