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銷售旺季,平板彩電市場再度成為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角力的舞臺。銷售數據顯示,外資品牌依然占據了市場強勢。但在外資與國產品牌角力過程當中,雙方的份額比、利潤、發展策略等方面,卻依然留存幾大懸念。
懸念一:國產份額跌至10%?
此次“十一”黃金周,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相比于“五一”黃金周繼續下滑,有關行業人士預言的“國產品牌在國慶期間有可能跌至10%以內”似乎得到了證實。國美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平板彩電主打外資品牌為主的策略,提前準備了大量的貨源,最終上百臺的52英寸夏普彩電銷售一空,而其它的大屏幕合資品牌40英寸、42英寸、46英寸、47英寸降價風暴也掀起平板搶購狂潮。而在以中高端外資品牌為主的廣百電器,外資品牌的比重已經上升到了86%,而在“五一”期間,這個數字還在80%左右徘徊。經歷了今年“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的“洗禮”之后,國產品牌在市場份額中落后于外資品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但記者采訪的某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產品牌下滑確實如此,但由此認為份額下滑到“10%以內”的看法并不全面。外資主要在一級市場,在二級、三級等市場,國產品牌的份額還是比較多的。當然,二三級市場所占的平板彩電的份額不算多,但“10%以內”的說法似乎并沒有確切的市場統計可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