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永樂在滬啟動與國美并購以來的第一次促銷活動,國美則在此價格戰中扮演“友軍”的角色。無獨有偶,蘇寧也在滬掀起“秋季大會戰”,一批家電新品在其旗艦店“首發上市”。
這場家電大賣場間的競爭稱之為“美蘇大戰”,既是國美走向“三國歸一”終極目標的第一仗,也是蘇寧“自衛反擊”的第一役。較之以往,并購后的國美和永樂新公司的口氣與動作更大了,向家電供應商先是提出“四不”,接著又是“四修”。據稱,本月初,國美和永樂向供應商發送了近20個不同版本的“美樂電器四不精神”,雖然細節略有不同,但主要內容是“不參與蘇寧聯合報紙廣告、不參與蘇寧聯合促銷、不參與蘇寧戶外活動、不參與蘇寧田林店任何開業活動”。
隨后的“四修”,則是“修正”廠商關系的四大原則:第一,國美永樂獨立操作的營銷活動,費用由國美永樂自行承擔;第二,和廠家共同進行的營銷,通過與廠家資源整合,來制定營銷方案;第三,明確廠家資源均衡性分配原則,即按市場份額比例進行分配,比如國美永樂在上海份額達到80%,對手占不到20%,如此比例進行資源切分,廠家就會相應給我們4的資源,給對手1的資源,達成4:1;第四,不強拉廠家做廣告、搞促銷。
國美和永樂為一場促銷活動如此煞費苦心,顯然是針對蘇寧。市場份額大了,自然說話的份量也重了,否則又怎么提出“四不精神”。在目前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如此“四不精神”還很少見。即便在“雙寡頭”的電信行業,也沒有過明確針對競爭方的“四不精神”。國美和永樂新公司對供應商可謂“恩威并舉”,擺出一副不再“盤剝”家電供應商利潤的架子。永樂新聞發言人黃建平表示,國美、永樂要通過正常營銷獲得商品差價,以及擴大廠方扣點來獲得毛利,而永樂則“早在2年前就取消了進場費制度”。
國美和永樂的一番作為似將改變家電連鎖業的格局,可家電制造商對此卻半信半疑。進場費是永樂已經取消的,蘇寧的其他業務利潤中也沒有該項。家電制造商的疑問顯而易見:停了進場費,會不會改頭換面成其他收費項目。三大家電賣場的盈利主要來源于其他業務利潤,具體項目包括促銷費、場地費、代理費、廣告費、展示費等。僅蘇寧去年的其他業務利潤就達9.68億元,而其凈利潤為3.51億元。若要通過正常營銷獲得商品差價及擴大扣點獲得毛利,從而替代目前的“飛行加油”盈利模式,國美和永樂做得到嗎?國美和永樂促銷的殺手锏又是價格戰,國美已經在全國發布規模空前的百億采購訂單,并借此取得所采購品類及型號的最低售價及新品首發等優勢,欲橫掃家電市場價格底線。這種看似擴大商品差價空間的舉措,實際使家電賣場更依賴于其他業務利潤。價格已被打到底線,商品差價空間還剩多少,要知道家電行業本來就毛利率很低。
對家電制造商來說,國美和永樂拉攏,蘇寧也忙公關,似逢春風得意時。可事實上,家電制造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有誰能保證將來國美和永樂不會“店大欺客”。據傳,永樂方面甚至還向供應商要求,之前給國美的優惠政策,而永樂沒有的,要補給他們差價。供應商對此甚為苦惱:“雙方7月底合并,卻要把過去10多個月的差價補給永樂”。
有人說,“美蘇大戰”不會有當年的美蘇冷戰的勝負結局,將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大戰”。畢竟“美樂電器”與蘇寧間的“美蘇大戰”只是低層次的“內戰”,外資連鎖業的蠢蠢欲動將拉開更大規模的“大戰”。一旦外資搶灘初見成效后,“美蘇”之間或許會像當年美國和蘇聯聯手反法西斯那樣坐到一起共商對策。國美或許有“攘外必先按內”的想法,可蘇寧絕非幾場“美蘇大戰”就能輕易擊垮。
記者上周末在滬連逛幾家永樂、蘇寧門店,發現消費者對“美蘇大戰”的反應較為平靜。更多消費者不急于看到家電連鎖業“三國歸一”,在他們看來那樣的結局不利于自己獲取利益。
從實際戰況看,蘇寧上周末的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0%以上,環比增長了110%,而整個家電市場的增幅預計也在80%以上,永樂甚至稱銷量比平時多了4倍以上。可見,大肆渲染后的“美蘇大戰”本質上更是一場促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