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電視市場份額降低不僅僅源自于市場需求,技術壟斷也是其難以普及的重要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副主任陸刃波表示,“技術過于壟斷,生產企業過于集中,是等離子市場滑坡的主因之一。在等離子這種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市場進入壁壘頗高,而等離子電視的核心技術又集中在少數日韓廠商手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寡頭壟斷,導致了競爭不利的局面。”
事實就是這樣!
目前,等離子面板供應商主要有日立、松下、三星和LG等,等離子核心技術全部掌握在日、韓系廠商手中。除了他們之外,全球其他市場很少有資本投資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國內企業更是至今沒有一家投資商。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廠商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采取措施嚴密防范面板核心技術泄露,使得等離子面板產業整體規模縮小,無法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全球需求旺季,等離子面板的貨源遠沒有液晶面板充足,國內等離子生產企業存在拿不到貨的尷尬,導致我國彩電整機廠商投資等離子的風險加大。而一旦等離子電視價格下降,等離子屏的價格調整跟不上,很多生產企業便難以獲取利潤,甚至虧本,轉而退出該領域。
而液晶面板則不同,它的核心技術是相對開放的,上游資源是公開的,不受個別企業的制約,所以在液晶的發展中,很快形成了規模經營。目前市場普遍看好液晶電視,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資金被用于擴產液晶面板生產線。
●等離子電視前景并非一片暗淡
鑒于上述的種種市場困境,似乎等離子電視沒有了未來,尤其是知名大企業索尼的停產和東芝的“清倉”,更是給嚴峻的形勢以迷茫和失望。
其實,等離子的境遇雖然困難,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賽諾市場研究公司、中國電子報首次聯合發布的《2006年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白皮書》指出,等離子電視依然會扮演重要的市場角色。
等離子的前景并非一片暗淡!
據權威機構DisplaySearch提供的等離子電視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等離子電視市場仍有1000萬臺以上的需求,較去年約有50%的總量增長。在等離子電視的需求方面,40英寸以上的占了90%,55英寸以上的比例由原來的4.8%上升到10%。等離子電視市場的低迷僅僅是中國市場的個案。
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秘書長郝亞斌強調,“液晶電視是近期的一枝獨秀,但也不能否認等離子電視的厚積薄發”。
雖然目前來看液晶電視的市場前景更好,但任何市場、廠商、消費者的一邊倒,都可能導致產品的嚴重同質化,緊隨而來的可能是慘烈血拼的惡性價格戰。也許當下等離子處境比較困難,但以后的博弈格局可能發生逆轉。
●等離子、液晶競爭仍將繼續
盡管索尼和東芝都先后宣布淡出等離子電視生產,而且目前國內液晶陣營相對龐大,但是等離子的魅力依然不減,松下、三星、長虹等企業仍看好等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