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從交通工具進化為“第三生活空間”,車載顯示技術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在2025年上海國際車展的聚光燈下,京東方展出的全球首款49英寸條形透明OLED智慧車窗,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未來出行的全新可能——透過車窗既能看見黃浦江畔的晨曦,又能實時顯示AR導航箭頭與景點信息。這項將顯示面板“隱形”于玻璃之中的技術,正以透明OLED屏為載體,開啟車載顯示的新紀元。
透明視界:安全與美學的雙重突破
傳統車載顯示屏始終面臨“存在感悖論”:中控屏越大,駕駛員視線偏移風險越高;HUD抬頭顯示雖能投射信息,但成像距離與清晰度受限。OLED透明屏的突破性在于,其80%以上的透光率讓屏幕在息屏狀態下與車窗融為一體,亮屏時又能呈現高對比度畫面。蔚來ET9車型搭載的15.6英寸OLED副駕屏,在播放電影時畫面仿佛懸浮于空中,而當乘客需要處理郵件時,屏幕又能瞬間切換為防窺模式。
更值得關注的是安全性能的躍升。現代Genesis GV80車型采用的27英寸OLED曲面屏,通過智能分區顯示技術,將導航信息投射在駕駛員視線正前方,而空調控制等次要信息則顯示在邊緣區域。這種“信息分層”設計使駕駛員分神時間縮短40%,事故風險降低25%。LG Display研發的無線透明OLED電視技術,未來甚至可能讓整個前擋風玻璃成為顯示載體,實現真正的“全息導航”。
柔性革命:從曲面到可卷曲的形態進化
車載顯示的形態創新正在突破物理極限。嵐圖知音車型搭載的曲邊OLED屏,左曲邊可調節亮度,右曲邊能控制音量,這種“智能邊框”設計讓物理按鍵徹底消失。而更激進的探索來自京東方f-OLED技術:15.05英寸電動折疊屏可根據使用場景自由伸縮,展開時是16:9的影院級屏幕,折疊后僅占中控臺1/3空間。這種可變形顯示技術,為未來自動駕駛時代的“移動辦公艙”提供了硬件基礎。
在CES 2024展會上,TCL華星展示的10.1英寸智能透明OLED觸控屏引發行業震動。這塊屏幕在息屏狀態下透光率高達75%,觸摸時又能瞬間激活高精度觸控層。當應用于后排娛樂系統時,乘客既可通過手勢隔空操作,又能將屏幕作為虛擬工作臺進行文檔批注,真正實現了“顯示即服務”的理念。
產業博弈:技術突破與成本困局
盡管市場前景誘人,但OLED透明屏的產業化之路仍充滿挑戰。東旭集團突破的OLED載板玻璃生產技術,使國產材料良率從55%提升至85%,單片成本下降40%。探路者研發的GT1A0S觸控芯片,采用獨創的自容式方案,僅用單層傳感器就實現多點觸控,較傳統方案降低30%功耗。這些技術突破正在重塑產業格局:2024年國產OLED車載屏市場份額已從3%躍升至17%,預計2027年將突破30%。
在應用端,車企正通過場景化創新消化成本壓力。理想L9采用的五聯屏方案(三塊12.3英寸+兩塊7英寸CMS屏),將透明OLED應用于電子外后視鏡,在暴雨天氣下仍能清晰顯示車側影像。這種“剛需場景優先”的推廣策略,使高端配置加速向中端市場滲透。據UBI Research預測,2025年全球車載OLED面板出貨量將達370萬片,其中透明屏占比有望突破15%。
未來圖景:顯示即服務的智能座艙
當車輛進入L4級自動駕駛階段,車載顯示的角色將從“信息載體”升維為“空間交互界面”。三星展示的透明Micro LED技術,已實現4K分辨率與98%透明度的融合,未來可能應用于全景天幕,白天是遮陽板,夜晚則化身星空影院。更前瞻的構想來自維信諾的柔性AMOLED一體化方案:整個中控臺由可卷曲屏幕構成,停車時展開為32英寸辦公桌,行駛中收縮為7英寸極簡模式。
在這場顯示革命中,中國廠商正從追隨者轉向引領者。天馬微電子研發的Micro LED透明屏,亮度達8000nits,陽光下仍清晰可見;華星光電的印刷OLED技術,使大尺寸透明屏量產成為可能。隨著東旭集團折疊屏產線的落地,一個涵蓋材料、設備、終端的完整產業鏈正在形成。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OLED透明屏的進化史恰似汽車產業的微縮圖景:從機械儀表到數字座艙,從功能機到智能終端,每一次顯示技術的突破都在重塑人機關系。當屏幕不再只是屏幕,而是成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任意門”,我們正見證的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出行文明的范式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