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 Small method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唐江教授課題組題為《All-thermally evaporated blue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active matrix displays》的研究論文。論文第 一作者為朱佳興博士生,通訊作者為羅家俊副教授、李京徽博士以及宋博翔副教授。論文第 一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
研究背景
顯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其具有萬億市場規模。鹵素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因其熒光量子產率高、半峰寬窄、原料便宜、加工容易受到了科研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鈣鈦礦色域可達140%的NTSC,優于當前主流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技術。隨著鈣鈦礦發光二極管(PeLED)的快速發展,大規模制造有源矩陣PeLED顯示器(AM PeLED)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高分辨率PeLED陣列與薄膜晶體管背板的集成仍然是傳統旋涂技術面臨的重大挑戰,與之相對的熱蒸發工藝是一種用于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技術,通過使用成熟的精細金屬掩模,可以實現像素化和大面積均勻制造。此外,它還提供精確的薄膜厚度調節、無溶劑工藝和高真空的清潔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熱蒸發生產的PeLED與現有的OLED制造工藝完全兼容,通過繼承現有的OLEDs生產線,將顯著降低制造成本。
研究內容及成果
唐江教授團隊針對熱蒸發CsPbBrxCl3-x外量子效率低的核心問題,引入原位鈍化策略,極大地抑制了與缺陷相關的非輻射復合。團隊通過超快瞬態吸收光譜、瞬態熒光光譜研究了薄膜的質量,經過原位鈍化的CsPbBrxCl3-x&TPPO薄膜熒光壽命更高,在帶隙內顯示出較少的帶尾態,光致發光量子產率最終提升至30%,為優異的器件性能奠定了基礎。
基于優化后的發光層薄膜,團隊進一步構筑了全真空結構的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器件。通過選用對鈣鈦礦薄膜有鈍化作用的電子傳輸層進一步修飾界面,制備工藝可兼容現有OLED產線技術,所制備的藍色PeLED在475nm處表現出2.47%的峰值外量子效率和純藍光發射,這代表了氣相沉積純藍色PeLED的最先進性能。。
為了驗證熱蒸發工藝的應用價值,我們報道了使用熱蒸發工藝的大面積藍色AM-PeLED的顯示屏,得益于熱蒸發的優異均勻性和兼容性,這塊6.67英寸藍光AM-PeLED顯示屏成功顯示,分辨率為394 ppi,這代表著向全彩鈣鈦礦顯示器技術邁出了關鍵一步。
圖1. 全熱蒸發藍色PeLED的電致發光性能。(a) 器件結構。(b) PeLED的能帶結構。以TSPO1或TPBi為電子傳輸層的器件的 (c) 電流密度-電壓、亮度-電壓曲線和 (d) EQE-電流密度曲線。(e) TSPO1或TPBi器件在7.2 V電壓下的電致發光光譜,較窄的光譜表示較少的缺陷。(f) TSPO1或TPBi器件在電壓從5 V上升到7 V時的歸一化光譜。
圖2. 有源矩陣藍色PeLED顯示屏的演示。(a) 藍色PeLED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b) 顯示面板的截面SEM圖像,其中PDL層是用于分離PeLED的每個顯示單元的像素定義層。(c) 國際照明委員會顯示器和REC 2020的藍色發射器坐標。(d-e) 通過藍色AM PeLED顯示面板顯示的地球圖像和字母。(f) 從(e) 字母圖像放大的像素到像素圖案的顯微圖像。
致謝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創新研究基金,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湖北省R&D項目、小米青年英才計劃與華中科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感謝。